3.2 箕子启蒙
武王与箕子于革命之后举行高峰会谈,此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值得铭记的大事件之一。武王,雄才伟略的君主,正忧心忡忡地寻求掌控崭新世界的方法;箕子,满腹经纶且致力于解决人间问题的哲人,曾经沦为神权国度里的边缘人。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可谓最德高望重的阶下囚。《周易》有“箕子之明夷”一语,《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按卦象来看,所谓“明夷”就是“明入地中”,有韬晦之意,这正是指箕子在厄境中坚守。二人分属不同阵营,做敌人很正常,但武王释放了箕子,而此时他们竟坐在一起探讨治国安民之道。
座谈中的情绪是复杂的,武王起初兴冲冲地问殷商亡国的原因,可箕子感念故国,不忍再提往日;而武王或许转念一想,商之亡就是自己的杰作,此岂非明知故问?于是,尴尬的二人转移了话题。面对武王的真诚,箕子告以大法。加工后的“会议纪要”,也就是《洪范》,中国最重要的天启文献之一。
衰世出哲人,“碰撞”出哲学,哲学的重大问题并不是单凭个人的闲来无事就可轻松提出,还需要种种条件,质而言之 就是契机。殷商之衰落与殷周文化之碰撞必然会激发哲学的建树,如同宋国晚期诞生了庄子,殷商晚期出现了箕子。
就长期效应而言,箕子思想中影响最大的部分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他接着讲述“五行配五味”,与五行相对应的五种味性是咸、苦、酸、辛、甘。箕子之论虽似原始物质元素说,但他并未将所归纳的自然物质高度抽象以作为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各具属性,是自然的“呈现”,而这些“呈现”各有运动规则,且具有极高的可感性,甚至都是人所共见的。水是雨露与江湖河海,总是向下润湿;火苗总是往上蹿;木不过是各有曲直的树木枝节;金就是可熔炼塑型的金属;土就是供春种秋收的土壤。此外,也再没有比五味更贴近生活感官的事物了,故更为抽象凝练的“阴阳”思想,应在“五行”之后。
“五”是个很奇特的数字。观人之面目,讲究五官端正,而人之单掌生而有五根手指,若他人落于自己的“五指山”中,那是殊为自得之事,若“伸手不见五指”,则又是极其令人不安的窘况。肉身所系,乃是心、肝、脾、肺、肾之五脏。古老的占星术表明,人类肉眼所及的太阳系行星也是五个,这一点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等诸文明都有发现;古印度的奥义书说人死后有五个轮回阶段,即“五火”。中国的庸众其实并不太懂古印度宗教,不知何谓“五蕴”、“五戒”,倒先学会了“五体投地”。
一个部族若要生存发展乃至建立霸权,五方观念是必须具备的。故殷商的箕子以“五”立论并不稀奇,他在本体、存在问题上的玄思直接通向人类事务。箕子试图以古老部落首领的经验教训来揭示生态、伦理、政治、天命之间的紧密关联,他坚信这个世界是有恒法的,不顺“五行”而行,便会有灾难,这也可视作“和”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