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种环境均甚为恶劣的上古时代,部落争存的风气直接导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史记·匈奴列传》)然而,“敬老慈少”却是周族的传统,公亶父率族人从豳地来到岐山建国,开始摆脱“戎狄之俗”,尽可能公平处置再分配经济,以致豳地人“扶老携弱”迁移而来。
西伯德高望重,留下了“西伯善养老”的美名,这也成为他网罗人才的利器。既使殷之重臣贤士弃暗投明,如辛甲;又引伯夷、叔齐、吕尚、鬻熊等外族长老(年纪都很大)来归,用孟子的话说,这一班人都是“天下之大老”,或者说是《诗经·大雅·荡》中的“老成人”。当然,自己得人,还要对手失人。 “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
——《韩非·喻老》
文王能脱“羑里之厄”显是幸逢晚商的世俗化暗流,因为不甚高明的贿赂手段在严实冷酷的神权信仰下不可能通行。而为了使商王国流失人才,文王再次利用了殷人窳败的政治风气。他努力助推贤者不得志的局面,使晚商王政渐失信誉。这一计比《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礼记·中庸》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大讲“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回顾商之所以亡,便知此论深刻。
“善养老”是件了不得的进步,弱化女人与尊敬老人是人类文明进程加深的体现。文王的施政是把解决“鳏、寡、孤、独”四类人的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孟子心目中的仁政。而年迈的老者更可以出谋划策,专事脑力劳动,如果哪位“酋长”对行将就木的长老求贤若渴,还留有“太公望”的佳话,那么他已是明君的水准。历史证明,“养老”的人才政策对周天下的稳固起到了关键作用。周文王确立了爱民的立国精神,他以德行成为了儒家的精神导师,更以成功的政治实践给予了后世儒者们无限的光荣与自信,以至于孟子放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公元前4世纪,名医扁鹊来到洛阳,依然“闻周人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