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4)

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我们都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了。”这句坦白出自这个一向反对激进政府干预的领军人物之口,举世震惊。[21]弗里德曼后来又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表明他的真实意思是说:“在某种意义上,现在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了,但另一方面,没有人在长期内还会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22]对于像弗里德曼这样的学者,听他的澄清发言和看他的文章注释同等重要。可是政客们却不管,他们只援引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言论。

尼克松把自己标榜为“经济上的凯恩斯主义者”,并很快任命了一位民主党人加入内阁,以应对不断升级的滞胀问题。[23]“滞胀”这个词是英国财政大臣伊恩·麦克劳德发明的,用以形容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状态。[24]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种英国病当时正威胁到美国的声誉:“欧洲人担忧的是美国的滞胀将把欧洲经济也拖入深渊。”[25]

滞胀将在接下来的十年蔓延成疾。但在1970年,那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令人迷惑不解。[26]阿瑟·伯恩斯在美联储主席任上发牢骚说:“我们正在对付……一个新问题,持续的通胀和严重的失业——传统的措施竟然不起作用。”[27]

伯恩斯以当前经济形势违背了经济学原则为由,实施了工资和价格管制。他称之为“收入政策”,以避免被那些在白宫地下室办公的自由意志论者给自己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在经济顾问团队的一片反对声中,尼克松同意实施一项“市场化导向”的收入政策,以换取伯恩斯的妥协并同意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对者中有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麦克拉肯和时任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的乔治·舒尔茨。“阿瑟·伯恩斯博士已向我保证,独立运作的美联储将完全满足经济对货币日益增加的需求。我相信这一承诺将被信守。”[28]

没人能证实媒体所称的“1970年协定”是否真的存在。但回过头看,尼克松关于尊重央行独立性的说辞是虚伪的,就如同他后来自我表白的“我不是个骗子”。[29]阿瑟·伯恩斯在美联储主席任期内放弃了稳健货币政策,部分是源于白宫的压力,但同时也因为他确信:“经济学原理在当时已不起作用……失业率长期持续且不断上升,而即便这样也没能控制住通胀的高企。”[30]伯恩斯的书面新闻稿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胀种下了恶果。

尼克松对低迷的经济形势大为光火,撤换了沃尔克的上司大卫·肯尼迪财长,代之以约翰·康纳利。康纳利是肯尼迪总统时期的海军部长,曾任得克萨斯州州长。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时,他作为州长陪肯尼迪总统乘坐同一辆车并严重受伤。他对自己被新任命为内阁成员不无担忧。[31]“当我接手财政部长职务时,我感到惊恐和忧虑。”他日后写道,“我并不是经济学家,也从未研究过货币问题。我的财政经验很少,仅仅就拨款问题与国会打过一些交道而已。”

尼克松对经济学没多大兴趣,他只关心政治。按照一位民主党高层人士的说法,总统这个举动一针见血:“这个任命是一个无耻行径。共和党自己陷入了经济困境,他们却想通过任命一位民主党的财政部长来转移指责。”[32]《华盛顿邮报》则从更宽的视角解读任命康纳利为财长背后的含义:“得克萨斯州的民主党人康纳利被任命为财长加入尼克松内阁,这是一步险棋,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此事为1972年尼克松选战打响了第一枪。”[33]一位未具姓名的民主党战略分析员说得更具体:“得克萨斯州的选票保不住了。”[34]保罗·沃尔克说得更为实际:“我的工作也丢了。”[3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