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崭露头角
当保罗·沃尔克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就与通胀进行过长期而艰苦的抗争。当时他正准备离家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母亲每个月给他25美元的生活费,跟以前给姐姐们的一样多。但是沃尔克抗议道:“妈妈,她们上学时25美元还挺值钱,但物价自那时起就一直在涨。而且,我是个男孩子,开销也多啊。”[1]
母亲阿尔玛看着儿子,问道:“真的吗?”母亲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取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在毕业时代表学生致告别辞。在那个时代,对大多数女性而言,上大学和读化学都是不敢想象的事。“哦,既然这些钱对她们都够用,对你也够用。”
保罗转而去找姐姐们寻求帮助,这可不太容易,她们一直担心把他宠坏了。保罗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子,是沃尔克家族的希望。保罗的姐姐露丝和露易丝都比他大十多岁,上大学时正赶上“大萧条”。另一个姐姐叫弗吉尼亚,比他大三岁,当时大学还没毕业。让他高兴的是,姐姐们都同意了,于是他又去找母亲争取。
“姐姐们说因为通胀的缘故,我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活费。”
但阿尔玛不为所动:“我不管这个,反正你只能得到25美元。”
起初保罗觉得母亲想教给他勤俭朴素的美德,那是他们的家风,至今保罗仍以宗教般的虔诚恪守节俭之道。他亲眼见过父亲穿着袖口磨损已久的衬衫,也知道姐姐们都是自己缝衣服穿。也许母亲是担心他沾染上那些从私立中学考上普林斯顿的学友大手大脚的习气吧。多年以后,他才了解真相。原来他父亲曾希望从军参战,但因年龄太大遭拒。尽管有通货膨胀,但在爱国主义节俭情结迸发之下,父亲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拒绝给自己涨工资。“我没有争取到更多的生活费,但原因再明白不过,那件事给我留下了长久的印记。”[2]
凯恩斯主义者通常回避讨论通胀的危害及其造成的不公平问题,他们认为,为了公众的利益,这点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为了让经济全速运行,温和通胀下的价格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沃尔克读大学本科时最喜欢的作者哈耶克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并非那么简单。这位奥地利移民对自由市场经济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赞美有加,并对所谓“通胀有好处”的论调提出了驳斥:“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是解决失业的真正办法,除非制造一起全面且严重的通胀……即便如此,也只能在秘而不宣的情况下……取得预期效果。”[3]
哈耶克的意思是说,通胀具有欺骗性,引诱人们在工资上涨时觉得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到后来面对高物价时,就会大失所望。按照沃尔克的说法:“看了哈耶克的书,我在头脑深处永远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通胀就是欺诈。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就是通胀最大的害处。”[4]
哈耶克也反对凯恩斯主义者关于通胀能持久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当工人的预期与现实达成一致时,不可避免地,真实工资上涨的幻觉就会暴露无遗,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欺诈,此时通胀就失去了促进就业的动力。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日益上升的通胀率和持续升级的不满情绪,因为物价上涨对每个人的冲击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