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应对危险,就没有资格当领袖(4)

“八七会议”开完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我要去找我的天地,我要去找我的力量,我的天地在乡下,我的力量在民间,哪怕我要上山,哪怕说我是土匪。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是伟大的转折点。从少年时期的立志出乡关,毛泽东的目光一直是向上的,即使他拒绝上北大和出国留学,他的一切努力方向也都是向上的,接受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职务就是明证。给别人打工,从别人公司里面分取红利,这样的成功模式并不是他乐意的,但他一开始并没有拒绝,因为这是大多数高级知识分子认可的模式。当这一切的努力化作了泡影,一切努力换来的是杀头,毛泽东一定又想起了参军的经历,当时他就知道,不能在别人的房子里面搭棚子,经历了十几年,他才发现要追求的目标大到想通过给别人打工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血,这泪,使毛泽东自觉地上了“梁山”,促使毛泽东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这条路的方向是向下的,眼睛向上的人不可能是巨人,只能是打工者。

真理在哪里呢?真理在我们脚下。真理扎根于地球,距离普通人最近,距离聪明人最远,但普通人也难以找到真理,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眼睛是向上看的。少数人获得真理,其过程一开始也是向上的,向上爬得越高,摔下来扎得越深,这时候就有机缘和真理碰面,从而得到它。

毛泽东的目光、他的着眼点终于放在了他一生权力的基本点——社会底层的人们身上。他原本以为高尚的人应当是为了大众的,于是他向上爬,在最高层为农民呼喊,没有意识到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依靠的也只有大众,只有他处于绝境的时候,他才真正融会贯通,他才彻底地将自己和自己服务的人民合为一体,这是他成为伟人的起点。

毛泽东同一时代的共产党的领袖多数将目光放在城市,学习列宁的经验,搞工人运动,这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只有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不是他先知先觉,而是他试过多次了,他知道要想成功,要想实现彻底的革命,就要联合最大多数人。他知道中国人最多的是农民,最初他以为靠着宣传可以达成或接近他的目的,蒋介石用屠刀说不,屠刀指明了最直接的真理,力量是枪杆子,事业在农村。这就是毛泽东得出的真正的结论。

眼睛盯住基层人民,力量来自枪杆子,道路在广大的农村。至此,毛泽东彻底觉悟了,构成他一生力量的关键点齐聚他的脑海。当年佛陀经历数十年的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开始了佛教的传播。而毛泽东则是经历了集会结团,再到组党,他将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共产党中,他按照大知识分子南陈北李指引的道路,热情地组织工人运动,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说到底,只是锻炼了一下;随后,毛泽东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引,与国民党联合,他积极为国民党构建湖南基层组织,参加国民党的宣传工作,为讨伐军阀呼喊效力,这一切的努力与人家的刀枪相遇就烟消云散,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数年心血化为乌有,追随者被血淋淋屠杀而没有任何反抗之力。一切都是假象,力量在敌人的手里,震怒中,毛泽东豁然发现严重威胁他和他的同志们生命的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大本原:他以前忽略的,也是世俗力量中最关键的力量——枪杆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