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金钱、武力(2)

1919年4月30日,世界强盗们的分赃大会在巴黎召开,中国成了强盗们的牺牲品,战败国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送给日本。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在5月4日首先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立刻震动了全国,活不了了!活着没有意思了!对洋人、对上层长年累月郁积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为了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何叔衡等改组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是这个富有战斗性的新的学生组织的实际领导者”。

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一个多月内,毛泽东就为《湘江评论》写了40篇文章,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得亲自上街叫卖,他此时的生活异常艰苦,思想探索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

毛泽东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很能反映他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心情,他热情欢呼:“时机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一篇空洞的文章,虽然还有点泛泛而谈,但毛泽东开始关注统治者的力量,无非就是“知识”、“金钱”、“武力”。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接近这些世俗的力量了,至少在概念上他知道是这些东西起着作用,唯一的问题是他尚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他也能并且应该完全把握的力量,而且是唯一的力量。在把握力量之前,他还需要探索。

“五四运动”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具有先进性,真正具有先进性的力量是一种矢量,是一种同时包含正确的方向、积极的力量,是一种需要酝酿发展、持续作用的恒定力量,就如同牛顿定理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你想改变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需要将恒定的力量或者增加的力量施加其上方能完成,而不是火药式的爆发。“五四运动”更像是一种绝望情绪的大爆发,它是大学生产生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感觉后的应激反应,强权人物已经不再代表国家民族,而是只管自己的利益,为此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己小集团的苟延残喘,在损害大众利益的同时,将想依附于他的知识界也扔到了一边,民众麻木地忍受着,知识界忍不住叫了起来,当然在失落中奋起,得到的是跌落和进一步的绝望,于是有的人迈出了决绝的一步——走革命之路。所以说“五四运动”起到了为共产党准备干部的作用,是一个相当积极的评价。

“五四运动”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五四”是一个岔路口,一条道是继续修修补补,一条道是彻底革命。

“五四”捅破了最后的一层窗户纸,它撕破了所有人的面纱,逼迫所有人做出选择。

“五四”意味着屈辱和灾难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没有科学技术,没有工业化,没有组织力的中国面对的屈辱并没有完结,而是会再一次降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