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不留学(4)

这是我们中国人绝大的福分,一个善良的母亲养育出来的娇儿,成了中国人的最高领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中国革命的暴风骤雨中,在敌我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始终带有某种佛家的慈悲色彩,而人类在大的变革和激战中表现出来的残酷是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不要说成吉思汗鞭挞欧亚大陆和中国历史上十室九空和人民相食,看看法国大革命、希特勒的纳粹、斯大林的集体化就知道了。

毛泽东为什么不留学?这是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最重要课题。惦记着叫孩子出国的人更是一定要查阅毛泽东对留学的论述。

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许多赴法会友都曾力邀他同行,一些会友到了法国后,还来信劝他出洋,他仍然留了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跃进,这是毛泽东拒绝虚名,不再走世俗认可的上进之路的标志。这个信号明确显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他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走出乡关求学到长沙投笔从戎,再到退学自学,他一直试图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在一师他依然徘徊在校长门外准备再次退学,他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留在了一师,但这不意味着他是安分的,他终究要走自己的路。

没有钱是毛泽东给关心他的朋友们的一个简洁理由,但在毛泽东与周世钊的通信中,表述得是相当清楚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

留学的关键在于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是为了出国,到白人的国度里生活,那是人各有志,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事,就相当于家里面没有生过这个孩子一样。如果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回国应用,则是最正确的,例如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以及两弹一星的许多元勋都是榜样。其他的出国留学实在是不敢恭维,因为效果实在一般般。八十年过去了,毛泽东说的依然有效。

毛泽东热情支持他的同伴们留学,自己却没有出去,一师毕业的毛泽东,拒上北大预科,最后不去留法,这是因为他一路走来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是为了应用。留学这把戏骗不了他。他不是为了虚名读书的,其他人视作理想与归宿的某种好职业对他来讲没有吸引力,他显然没有准备从事某种终身的职业。他是一个行动者,在学问大家的虚名与世俗领袖的实力之间,他选择后者。

但是中国长时间存在两种极端:在许多人全面地倒向西方,精神上臣服于西方文明的时候,有些偏执者紧抱着中国的传统拒绝接受西方文明,只有毛泽东意识到了中西将各占半壁世界,这才是最正确最高明的观点,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高屋建瓴。西方比我们先进是事实,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科学和技术上,但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比我们高明,思想、哲学、社会学、历史这类知识不需要出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