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与向的辩证(3)

而与他相反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全面学习,其中就有人做到了全面的优秀,所以此时的一师三杰是这样排序的:萧瑜、蔡和森、毛泽东,这时候毛泽东排在第三,主要原因就是偏科,而高年级的萧瑜、蔡和森是较为全面发展的,巧的是萧瑜就是毛泽东老同学萧三的哥哥,他们的关系很好。

虽然排名第三,但其实毛泽东的学习目的最为明确,这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敢于拒绝某些不必要的学习了。这真的是了不起的举动,在求学时就敢于拒绝某种诱惑,这是特殊的能耐。其实好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恰恰是全面优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常言说,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一个车能跑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零件都要动,就是这句话的注解。多数人总觉得自己能耐不够全面,但是个体和全体的差异可能更有指导意义,个体一味服从社会规则就会失去自我。例如对全社会而言,财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对个人而言财富就是货币。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事实上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学生而量体裁衣专门设置的,它是为了全体学生而设置的,有人的兴趣在文科,有人悟性在科学,差异是很大的,同一个专业里面也有着不同的方向,这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做出选择。但可能是考评设置的标准误导了学生,所以很多好学生将精力花费在全面优秀上,这是一种很可惜的浪费。一般来讲,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的不是全面优秀,而是某一点上绝对的出类拔萃,所以做出选择,敢于拒绝才是智慧。毛泽东恰恰拥有这种智慧。这种智慧不会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胆气。就是你要有放弃的胆量!

人生最高智慧是顺序,常用智慧是取舍,取舍之间有得有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之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多数人的问题往往集中在贪小舍大。

不遗余力的学习使得毛泽东在他感兴趣的领域成为博学者,他在不断积累和进步,他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他曾徘徊在校长门前,因为他想再次退学。天,他想干什么?数学美术课不及格就不及格吧,学校又没有处罚开除,总不至于一不高兴就又不玩儿了。不过好在他没有迈出这一步。丢掉一师的圈子,毛泽东还会成为伟人吗?我们不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反正毛泽东没有离开一师。不过毛泽东的思想显然在深化,他开始否定以前,他给朋友的信中表示以前主意错了,现在大了,有概念了,“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你要是决定学习并且学有所成,就需要深刻领会一下毛泽东写的这一段话。订好了学习目标后,毛泽东开动了,先学起来。

在进入一师的头两年,毛泽东埋头读书,以刻苦著名,常常掏空腰包买书。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近视。所以戴眼镜并不代表知识多,也不代表刻苦,只是说明眼睛先天不强。毛泽东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林林总总,都认真地研读,许多书他一定读了很多遍。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有着深刻的影响。注意此时的毛泽东的知识中几乎不包含西方的文化。我们强调这一点就是想说明,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西方超越我们是因为科学而不是他们比我们高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