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名著的启示:斗争、平等、行动(2)

由于毛泽东比他同班的孩子识字早,所以他就有机会和精力读课外书,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塾师眼中的“闲书”和“杂书”。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老爹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老爹看不见灯光。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能说会道,肚子里有书,使得他在村子里,特别是在小伙伴中,地位很高,而且这时候已经显示出他的特殊的悟性。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天才,这是绝对了不起的悟性。

不公平是一种常态,这是很可怕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大文人为诸葛壮志未酬而落泪,很少有人为这世道不公平而痛哭,原因就是不公平是人世间常态,这是多么残酷的心态和现实。面对这种残酷,多数人会无奈忍受着,一些人会反抗,但古往今来的多数造反者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平等,而是自己占据高位,来享受不平等,追求平等则成为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会多次说明,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毛泽东心灵的核心,贯穿毛泽东一生。耶稣基督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唤,佛陀的众生平等的诉求占据了人类思想的巅峰,显然这种平等的思想要高于孔夫子的服从与秩序的观点,马克思则代表了近代人类知识分子的良知,那就是人类社会必须为多数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毛泽东则是以强力推倒种种压迫,来追求多数人的平等,因为毛泽东生活的那个年代,实在是过于不平等了。追求平等这一伟大的信念就是这时候在毛泽东的心灵中萌发的。

农民们遇到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要反抗这种不平等,《水浒传》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你能想象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甚至可以这么说,水泊梁山英雄对毛泽东的影响力不会小于马列主义,因为《水浒传》最主要的观念就是平等。齐天大圣孙悟空,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三国逐鹿的各路英雄,已经像种子一般埋在少年毛泽东的心里,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只是故事,而在毛泽东看来这些都是真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行动者。

除了和老爹斗争,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几乎是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田园诗样的生活。也就是说,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与他无缘,他完全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土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他进行的是传统的农业劳作,接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毛泽东的根,非要给毛泽东戴上某种外国的帽子,不是在夸他,而是某些中国人自卑的标志。今后的中国人无须再自卑了,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思想层面与耶稣、佛陀和马克思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