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旅文》,字字是血(1)

《瘗旅文》,字字是血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辑的《古文观止》,是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文言名篇荟萃,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全书仅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明朝只有十二人的文章入选,而唯一能够被选入三篇的作者,不是刘基,不是宋濂,不是归有光,不是李梦阳,不是这些文坛领袖、文学大师,却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文学票友王阳明。

王阳明入选的文章是《瘗旅文》《象祠记》和《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其中前两篇都写于贵阳。

这篇作为祭文的《瘗旅文》,可谓字字是血,行行是泪,让读者无法不动容,无法不震憾。《古文观止》中也收录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祭文,但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感人程度来说,与王阳明的文字还有一定差距。

生与死,不仅是哲学家热衷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烦恼。不知不觉间,王阳明从北京流放到千里之外,已经两年多了。他非常想念京城的那些朋友,非常关心从京城传来的消息。当他听说,有一个京城来的小吏到了贵阳郊外,投宿到苗人家中时,当然是非常激动的。

第二天一早,他就急不可待地想见那个小吏,结果派仆人打听时,人家已经出发。就在还为自己没见到人而可惜之时,第三天,却得知一个噩耗:小吏和他的儿子、仆人都死在了路上!

王阳明无比伤感。他十三岁丧母,三十出头就患上了重症,对死亡的敏感远远超过常人,谁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谁知道自己的尸体能安埋在何处呢?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篇字字是血的祭文。

优秀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当然也可以超越时空。文言文的表现力无疑更加到位,更能震憾我们的心灵,但翻译成白话文,照样可以让我们感动:正德四年秋的八月三日,有位吏目从京城过来,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带着一个儿子和一名家仆,将要去远方上任,路过龙场,在当地的苗人家中投宿。从篱笆间我看到了他们,当时天气阴雨昏黑,本想向他打听北方发生的事情,却没有成行。第二天一早,我派人去找他们,却发现他们已经走了。

快到中午时,有人从蜈蚣坡下来。对我们说:“一个老人死在了坡下,旁边两人,哭得非常难过。”我说:“想必是那个吏目去世了,真让人伤心!”接近黄昏时,又有人过来告诉我们:“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有一个坐着叹气。”我询问那个人的相貌,判断是吏目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从坡上下来,告诉大家:“我看到坡下有了三具尸体。”那吏目的仆人也死了!太让人伤心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