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讲学,辉煌从此起步(6)

“你理解得不错嘛,但记住别打断。”王阳明继续他的解说:“如果一个人的鼻子不通气,虽然能看到自己面前的污秽物,但鼻子却闻不到,也就不那么讨厌了,这还是没有认识到臭味。我们说某个人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尊重兄长,一定是他已经做到了孝和悌,才能说他知孝、知悌。难道仅仅因为这个人说了些有关孝和悌的话,就能说他知孝、知悌吗?”

徐爱点点头,对老师的看法表示认同。

“再比如,”王阳明继续讲下去,“一个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经感到痛了;一个人知道寒冷,知道饥饿,一定是自己已经体会过寒冷与饥饿。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这些例子就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二者不曾被私欲分隔。孔子教育人,一定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知,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知。这是何等紧切实在的功夫!如今你非要说知与行是两回事,知行不合一,是什么意思?我把知与行作为一个整体看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我立言的宗旨,只是一味地争论知与行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徐爱有些明白了,但他又说:“古人把知与行看作是两件事,只是方便人们进行区别,好真正搞清楚。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的话,功夫才好落到实处。”

徐爱自以为解释得很到位,想等着老师夸奖。王阳明听了却直摇头:“曰仁啊,这样理解,反而失去古人的本意了。我以前一再说,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领会到了这层意思,谈到知,就已经包含了行;谈到行,同样也包含了知。”

徐爱脸红了,感到自己读书不精。王阳明继续往下讲:

“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迷迷糊糊,任着性子做事,完全不去思考省察,只是任意妄行,因为你必须给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做得正确;还有另外一种人,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却从来不去亲身实践,只是主观猜度,所以你必须给他讲行的道理,他才能正确地知。这是古人为了补救偏弊,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如果真正领会了知与行的含义,一句话就能说清了。现在人却把知与行当成两件事,以为一定得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动。我现在如果只讲述讨论如何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会让你们终身不付诸实践,也终生一无所知。这不是小毛病,由来已久了。”

“老师的苦心,学生感激不尽啊。”徐爱相当感动。

“我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为了对症下药,这也不是我凭空杜撰,知与行的本原体就是这样。如果掌握了知行合一的要领,就算把它们说成两个也不妨事;本质上它们还是一回事。如果没有领会这个宗旨,光说两个是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些无用的空话大话。”

徐爱一直在努力记录,他下定了决心,要把老师的语录编辑成册,让更多的人受益。

徐爱的到来,也让王阳明非常开心,身体似乎一下子也好了起来。他讲课也更有精神了,因为徐爱的协助,让他的工作更有条理。在这里,他也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文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