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刘瑾,也有自己的苦衷(1)

恶人刘瑾,也有自己的苦衷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考虑到历史上太监干政的种种祸端,明令禁止太监干预朝政。但规矩很快就被打破了。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为燕王,本来只能扎根边疆一辈子,替朱家王朝抵抗蒙古人。但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草率实施的削藩政策很不得人心,在王室中引起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朱棣趁机举起了靖难大旗,经过与朝廷持续三年的战争,成功地把侄子建文帝赶下台,夺取了皇位。在战争过程中,以郑和为代表的一帮太监发挥了重要作用,朱棣上台后,自然对他们封赏有加。朱棣还让郑和组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远洋船队,让一个太监担任特使,代表天朝皇帝与西洋各国元首们打交道。

到了朱棣的孙子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因为朝中奏章太多,过于繁杂,就让太监代替自己行使批阅权。从此,大明王朝就有了一个声名显赫的职业——司监秉笔太监。这个工作一看就得有些技术含量,至少得识字,而且得有一定水平吧,不然那些好舞文弄墨的大臣写的奏疏,你根本就看不懂。这样,朱元璋制定的太监不能读书学习的死板制度,也肯定要被打破了。

秉笔太监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岗位,只要会盖章就行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皇上的命令,没有盖章就没有法律效用,而什么文件能盖章,往往不是取决于皇帝本人——明朝很多皇帝都不看重主业,更喜欢炼丹、打架,做木工活等副业——而是取决于太监。明朝最著名的四大太监:郑和、王振、刘瑾和魏忠贤,除了知名度最大的郑和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历史中以外,其他三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儿,偏偏王守仁就赶上了一个:刘瑾。

在正史中,刘瑾被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是一心危害大明江山的阴谋家。这样的结论显然有夸大之嫌。对于一个太监来说,谋权篡位、改朝换代自己能得到什么呢?他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天下人不会接受一个阉人做皇帝。

细读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自相矛盾,无法理清逻辑顺序的记录。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刘瑾不是十恶不赦的败类,文官们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天使,他们之间的斗争,不能简单地归于正与邪、善与恶的对抗,只是争夺对于小皇帝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罢了。

在东汉与后唐末等个别时期,太监的势力一度非常膨胀,他们不仅掌握了国家大权,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生死。一不高兴,就把皇帝杀了,另立一个。而在明朝,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忠贤这样的“九千岁”,在熹宗天启朝权倾一时,风光无限,但是熹宗死后,面对新皇帝朱由检的攻击清算,他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