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试,考题让人震惊(4)

王阳明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四岁,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小官僚,居然敢于开堂授课,自然引起了一些老前辈的反感,指责他标新立异、爱出风头,想红不择手段了。王阳明有一颗大心脏,不为这些非议所动摇,前来报名的人很少,他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不知道老爷子王华当时做何考虑,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于儿子的行为,显然是默认的。

王阳明从来不是内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有两大爱好,一是游玩,二是交友。游玩可以开阔眼界,也能结识更多朋友。王阳明自视甚高,但他对交友却没有什么势利的眼光。无论是朝中进士还是乡间农夫,他都可能和他们成为朋友。

不过,他更希望能交到一些心灵相通的真正知己。因此,若水的出现,让他非常高兴。湛若水比王阳明大六岁,是广东大儒陈白沙的学生。三十二岁时,他就提出了著名的“随处体认天理”说。弘治十八年(1504),他进京参加会试,主考官是后来在正德年间担任首辅的杨廷和。

杨廷和看到一份考卷,一眼就认出是陈献章的弟子所做,后来揭开糊名处一看,果不其然。湛若水顺利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上班。经别人介绍,湛若水认识了王华的长公子王阳明,两人可以说一见倾心,都被对方的才华与学识吸引。王阳明说:“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见此人。”而湛若水则说:“若水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这一年,王守仁三十四岁,湛若水四十岁。两人都认为,已经八股化的朱子理学,是学术发展的大敌。讲得越详细,道理越晦涩,分析越精巧,学问越支离破碎。他们希望能从占据主流的理学中解放出来,开创一门属于自己的新学问。

王阳明一直在研究陆九渊的著作,希望将其思想发扬光大。他一生没有拜名师,而在权威的《明儒学案》中,黄宗羲这样评价湛若水的老师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始大。两先生之学,最为接近。

显然,湛若水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作为晚辈的王阳明。就像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样,他们两个常来常往,白天一起为两双手能数过来的学生上课,晚上秉烛夜谈,非常投机。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长久,因为一个人的上台,大明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王阳明也经受了三十多年来的最大变故。他究竟遭遇了什么危机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