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驱逐阿里阿费斯塔斯(5)

42. 阿里阿费斯塔斯得知恺撒已经离他不远,就派使者前来,表示现在可以同意参加恺撒所提的会谈,因为双方此时距离很近,所以已经毫无风险可言。恺撒对此没有拒绝,认为阿里阿费斯塔斯终于恢复理智,所以才把曾经一口回绝的和谈要求,又主动答应下来。恺撒因此对和谈寄予厚望,认为阿里阿费斯塔斯可能看在自己和罗马政府曾待他不薄,在了解了恺撒的具体要求之后,会一改自己强硬的态度,于是就把会谈的日期定在5天之后。在这期间,双方信使往来不断。阿里阿费斯塔斯一再坚持,要求恺撒不要带步兵前往,他害怕遭到埋伏暗算。双方可只带随从到场,否则他不会参加会谈。恺撒既不愿节外生枝,使他们可以借故取消会谈,又不敢冒险把自己性命安全托付给高卢骑兵,于是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把所有高卢骑兵的马都配给自己最得力的第十军团,以防即便有不测,自己也可以有支最亲信的卫队不离左右。在安顿此事时,第十军团的一个士兵开玩笑说:“恺撒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做得比说得好,他原本答应让第十军团担任卫队,现在却让他们当上了骑士。”

43. 在一片大平原上,有个大土丘,这里基本位于阿里阿费斯塔斯和恺撒营寨的中间之处。双方如约而至,在这里进行会谈。恺撒把带去的骑兵大队安排在距离土丘300码之外,阿里阿费斯塔斯的骑兵也在等距的地方驻足。阿里阿费斯塔斯要求会谈就在马背上进行,并且双方各自只带十名骑兵赴会。到达约定地点之后,恺撒首先谈及他本人和元老院曾待阿里阿费斯塔斯不薄,例如元老院授予其“国王”和“友人”的称号,还曾赠价值不菲的礼物等等,并且指出,这是极少王族才能享有的幸运,因为只有那些对罗马有过极大贡献的人才能获此殊荣。

“你受到如此礼遇,并非实至名归,而是恺撒和元老院出于仁爱和慷慨使然。罗马和埃杜维人之间的友谊由来已久,并且有着坚实的基础。元老院一再关怀备至地为埃杜维人通过决议。一直以来,埃杜维人就在高卢享有权利,在与罗马人建立友好关系之前就是如此,罗马人的一贯传统是不能让友邦同盟蒙受损失,相反,我们希望他们在地位、尊严、荣誉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我们怎能听任他们被掠夺,被侵犯呢?”

接着,恺撒重复了自己委托使者提过的要求,即阿里阿费斯塔斯不得与埃杜维人及其同盟交战,并应交还人质。如果无法将已渡河的日耳曼人遣送回去,那么至少不得允许更多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继续迁往高卢。

44. 阿里阿费斯塔斯基本没有正面回应恺撒的要求,而是对自己大加标榜。据他解释,他渡过莱茵河,并非本意,而是应高卢人之邀而来。若不是曾许以丰厚回报,他是不会背井离乡,告别亲人,来到这里。他在高卢所拥有的财富,是高卢人主动出让的,人质也是他们自愿提供的,至于收取供奉,那也是约定俗成的胜者的权利。他并未贸然入侵,而是高卢人挑起事端,全高卢各邦都对他发动战争,但他们却不堪一击,被他一举打败。如果他们有意再战,他也会随时奉陪,但若想求和,那就理应缴纳贡赋,他们如今也在照缴不误。对他来说,罗马人民的友谊应该是锦上添花,是荣誉加身,而不是要因此自束手脚,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对此的看法。假如罗马人出面干涉,要求他就此免除贡赋,对降者网开一面,那么他当初所追崇的与罗马的友谊也只能暂且搁置一旁。他将大批日耳曼人带到高卢,目的是在于自保,而不是在高卢扩张,他们也能证明自己并非不请自到,卷入战争也仅是出于自卫。再者,他进入高卢地区早于罗马,在此之前,罗马军队从未跨出行省半步。恺撒如今来到他的地盘,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他又讲:“这片土地是我的地盘,正像罗马也有自己的领土一样,若是我进犯罗马领地,定会遭受严惩,那么如今你来干涉我行使合法权益,也同样显失公平。罗马元老院将埃杜维人称作‘兄弟’,那么我也许就是‘野蛮人’,即便如此,我也不会失礼到埃杜维人这种地步,在最近的阿洛布罗基人暴乱之中(公元前61年),埃杜维人竟不懂得助罗马人一臂之力,而埃杜维人在对我和塞广尼人开战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罗马人鼎力相助也就不足为奇了。我甚至怀疑所谓友好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说辞,你在高卢保留一支军队,就是为置我于死地。除非你撤离高卢,并且不留下一兵一卒,否则我无法以友相待。实际上,如果我夺你性命,相信很多罗马显贵和政要会对我感恩戴德,我也是从他们派来的使臣口中得知此事,以你的性命可以换来他们对我的感激备至。你若善罢甘休,不染指我在高卢的利益,我必有重谢,若定要兵戎相见,我也会奉陪到底,不必你劳神费心,更不必担风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