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忍见那片海,再不忍看那只船,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向——它——走——来!
——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主题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作战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9世纪的90年代,它距离今天已经百年有余。那是一段不堪回首、不忍卒读的历史。满目所见,不是纸和字,而是碧血淌出的河,白银堆成的山!不堪回首,又频频回首;不忍卒读,又屡屡卒读。因为那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因为我们至今还在饮着由那段悲怆的历史酿就的苦酒。欲罢不能,欲语还休,这就是我们的痛苦和矛盾之所在。篇首这支歌,唱出的不就是在痛苦和矛盾中酿出的悲怆吗?一曲歌罢,余音绕梁,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笔者每每闻之咏之,悲怆之情淤塞于心,愤懑之气奔涌于胸。史鉴来者,知耻后勇。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的人民需要警示,我们正在艰难前进的民族需要鞭策。我们不仅必须直面那段历史,还必须对那段历史作深层面的冷峻思考。毋庸置疑,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看到了这段历史的一面:那次战争的结局,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结出的不义之果。然而是否每一个中国人都透彻地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那实际上是一种再公平不过的历史选择!
历史,常常把它的选择放在战争舞台上进行。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实际上是历史把一次奋进崛起从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机会,摆在了中日两大民族的面前。而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天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沉痛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的民族,正是在这场公平的历史选择中落伍的。
那一场陆海大战,决定了中日两大民族未来100年的命运。战争,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唇齿之邦朝鲜的一场内战。1894年1月10日——也就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朝鲜东学党人金奉准,在全罗道古阜郡以“济世安民”、“尽灭权贵”、“逐灭倭夷”为口号,揭竿而起,造反举义,义军在各地贫苦农民响应之下,很快演成燎原之势,锋镝直指朝鲜京都——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