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中不存在魔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引发了关于何种政治体制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激烈讨论。但起作用的不是政治体制,而是体制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该政治体制的领导人是否理解经济改革的基本要素。任何政治体制——民主、独裁抑或其他类型——对一个国家能否脱颖而出产生积极影响的机会都是一半对一半。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深信不疑,但出于写作本书的目的,我决定考察一下取得高速发展的国家——增速超过5%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过去30年中的表现。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类方法,我的团队把各个国家分成民主和集权(包括君主政体和军政府)两类。我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有32个国家的发展速度超过5%,这当中有59%的国家是民主政体; 90年代,39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有59%是民主政体;在21世纪的首个10年,53个国家中有43%是民主政体。纵观30年,124个国家当中有64个国家(占52%)是民主政体,跟我的预期基本吻合。
然而很多人仍然相信政治体制关乎经济成功。美国的政治家们认为民主和资本主义不仅是优秀的体制,而且相辅相成。但很多经济学家持相反观点,认为管理良好的集权体制更有可能产生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观点源自很多成功的发展案例,比如韩国和新加坡,都是集权国家,至少在它们的早期如此,现在中国也是这样一种情况。
然而,近距离观察自2000年之后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可以看到处于从集权向民主过渡的各个阶段的国家(或是从民主向集权过渡)。即便是既落后又集权的缅甸和哈萨克斯坦也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每年超过10%的增长,这表明在这活跃的10年中,不用怎么费劲儿就可以让一个基数很小的经济体获得发展。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任职的亚当·普沃斯基指出了战后存在的类似证据:1950~1990年,在取得4倍经济增长的8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两个(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一直是集权制,一个(韩国)多数时间是集权制,两个(日本和马耳他)一直是民主制,三个(泰国、葡萄牙和希腊)在民主和集权之间摇摆。集权并不一定是一种优势,越南在各方面都学习中国,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看到,在越南,这种控制型经济并不奏效。
消失的消费者
由于确信中国将从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导向型,市场对于中国繁荣的信心得以维持。这不仅将会调整中国经济,也会重新平衡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西方经济体现在有更多的机会向中国消费者出售产品。但是这种希望建立在一种错觉之上,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迫使人们储蓄,为投资新的出口工厂建立了巨大的资金池,有意地避免了消费经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