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走红的国家》中国的成长狂欢与温和衰退(9)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开始提拔年轻一代领导人。他们今后将在农村继续开展改革,同时把改革延伸至城市:放松对国有企业的集中控制,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打开大门,取消对食品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管制。

1989年之后,中国的改革者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低调。但是邓小平通过1992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视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在南方视察中,他强烈地认可了南方正在进行的市场试验。邓小平在早些时候允许沿海成立出口加工区,考虑到需要把出口商品通过港口运送到世界各地,以及每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大部分人口都集结在沿海一带,这种做法具有充分的经济意义。

沿海地区是开始建设现代化经济的合理选择,这是一个普遍的模式。很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出于政治原因尝试实现“空间平衡”,过早地寻求把财富向那些受到抑制的地区扩散,这包括永远不会成为开发基金投资目标的遥远的内陆地区。华人学者黄育川认为,空间平衡是“前苏联计划者的一个迷思”,是埃及、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南非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主要目标。邓小平认为,日益凸显的地区性不均衡是必须承担的政治风险,至少短期如此。黄育川称,邓小平在这一理解上孤立无援。邓小平还清楚地知道,这些沿海地区的繁荣将会吸引农民工。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和整个地区的货币崩溃。由于全球需求减少,各地工厂闲置,北京开始精简臃肿的国有工厂,数千万名工人下岗,很多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房地产行业实行了市场化,首次允许私人产权的存在。在此期间,最大的举动或许是在2001年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要求北京逐渐地降低贸易壁垒。中国正式向自由的对外贸易敞开大门。

如果说在历时25年(1978~2002)的改革中有什么主线的话,那就是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如同斯特拉福咨询公司(Stratford)的马修·格特肯和珍妮弗·里士满所指出的,尽管邓小平在1997年去世,但他不仅亲手挑选了他的继任者江泽民作为最高领导人,而且还是江泽民的继任者胡锦涛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邓小平实行了大胆的举措,包括对外开放、放松户籍制度、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但是,这些举措已被增加社会福利、减少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重新分配经济蛋糕所取代。例如,除了2008年是个例外,中国从2003年以来每年最少把最低工资提高18%。来自各省的初步证据表明,2011年这一指标将提高21%。这种举措——通过改革让生活变得更容易,而不是让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在国家变得更为富有之后相当常见。在胡锦涛的任期结束之后,邓小平及其改革派或将成为历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