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到黎塞留馆二层,这里有15和16世纪德国馆、16世纪尼德兰馆、17世纪佛兰德斯馆、18和19世纪德国绘画馆和17世纪荷兰馆。很值得看的大师级画家至少有丢勒(Albrecht Dürer)、梅姆灵(Hans Memling)、哈尔斯(Frans Hals)、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博斯(Hieronymus Bosch)和老勃吕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可惜只有一幅小画《乞丐》(The Beggars, or the Cripples),但也值得看一看】、维米尔(Jan Vermeer)。他们是北方画派的代表和传承者。
这里还有一个展厅被命名为鲁本斯馆(黎塞留馆二楼第18展室),全是整齐的大画。仔细看,24幅作品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玛丽·美第奇。她在亨利四世被刺后成为掌握实权的摄政者。为了装饰她的卢森堡宫,她向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订购了这些颂扬她的画作。鲁本斯有自己的画室,他名下的很多作品由弟子在他监督下完成,但据说这24幅出自他本人之手。鲁本斯是巴洛克时期显赫一时的画家,他接受来自欧洲许多王室、贵族的订单,画风左右了当时上层贵族的趣味。《王后(玛丽·美第奇)到达马赛》(The Dis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in Marseilles)被认为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幅。我本人不喜欢这类阿谀奉承之作,更不习惯鲁本斯总是借用女性肉体来装饰其作品。也许在绘画技法上鲁本斯很有一套,但因为感受不到真实和诚恳,他的画再壮观,也打动不了我。虽然我曾特意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拜访了鲁本斯的故居,但在欧洲很多博物馆见到他的画越多,我在心理上和他的距离越远。我喜欢的是上面提到的北方画派的那些大师,他们的画有个性、有创造力,有实实在在的生命感。
如果这些你都看了,肯定累坏了。而且闭上眼,可能看到的画面都堆在一起,分不清哪幅是谁的了。或者干脆眼前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没关系,它们其实都潜藏到你大脑深处去了。当你好好睡一觉,或者回到国内倒完时差,它们中的一些就会回来的。你看到的,从此都属于你了,都是你心中的财富,是我们生活中弥足珍贵、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美?丽”。
这就是人们蜂拥来到巴黎,一定来卢浮宫的原因。这里浩如烟海的艺术品是这个民族几百年精心经营的结果。卢浮宫代表的是对文化和艺术的珍视和热爱。法国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在500年间有繁荣,也有动荡:连年残酷的对外战争和内战,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贫困、疾病蔓延、人口剧减,以革命和自由为名义的大屠杀,异族的入侵和占领等等。但是有些最基本的精神观念一直传承下来。所以不管国家经历了何等磨难,卢浮宫被保存下来,而且藏品逐年增加。我们参观卢浮宫,不仅欣赏艺术品,也沉浸在这种对文明的爱护和尊敬中。事实上,这种气氛在巴黎,在法国,在欧洲都能感受到。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除了购物和品尝美酒佳肴,这其实是最大的收益。在生活中,我们从小到大,很少见到真正的艺术品,也很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丽。虽然这个词我们常用,但我们的生命中缺少“美丽”。在欧洲听到来旅行的中国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看不懂啊!” 中国和西方长久的隔离使我们的长辈和老师不懂,我们的长辈的长辈也不懂,我们怎么能懂呢?艺术品在生活中这样稀缺,怎么可能知道它们好在哪里呢?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到卢浮宫来。虽然我们不懂,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到了巴黎只买东西,而拒绝来卢浮宫。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怎样的。卢浮宫的展室图有中文版,说明每个到这里的中国人都想尽量搞明白,所以法国人给我们准备了中文的。虽然法国人很傲气,但他们也愿意和别人分享他们的荣耀。事实上,法国人非常乐于向国外介绍他们的文化。卢浮宫和巴黎在世界有这样大的名气,和他们的宣传有很大关系。在享受了别人的好东西之后,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可以作为我们的荣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