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天空下》卢浮宫:艺术之都的心脏(4)

这幅作品旁边,是一个不太宽的小门,出来便是德农馆二楼第5和第8展室,也就是意大利绘画长廊,左手边是第5展室,是13到15世纪绘画;右手是第8展室,是16和17世纪作品。再向前是12展室,意大利17至18世纪绘画。长廊中达·芬奇的其他三幅作品周围要清静多了,至少你可以站得很近仔细看。虽然长廊两边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品,但最有才华的画家的杰作会从里面“跳”出来。老远,你就能感到它们很不一样。达·芬奇奇妙的技法,使他的画好像浸润在特殊的光线和厚重的空气里,人物也好像融化在远处的风景中。《圣母子与圣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就像我们常见到的,妈妈和姥姥带着孩子到花园中散步。两位女性非常爱这个孩子,看到他就微笑。而小基督在和羊玩耍,这是西方画家一贯使用的象征,因为有了羊,观众才知道他画的不是普通的孩子。达·芬奇这幅画最被后人称道的还有它稳固的构图——三个人物呈三角形或说锥形展开,给看画的人以宁静之感。《岩间圣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采用的也是这种构图方式。但这幅画的背景更复杂,因而引发人们更多的赞扬。还有非常奇怪的《施洗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这是达·芬奇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画面中食指向上的圣约翰面带诡异的笑容,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在猜测这幅画的含义。

在这个意大利绘画馆中,其他值得看的还有拉斐尔(Raphael Santi)的几幅作品:《圣母子与施洗约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Young St. John the Baptist)、《神圣的家族》(The Great Holy Family)等。拉斐尔的宗教画风格甜美、情感细腻,他的人物肖像则力图比本人还逼真。《巴乐塔扎尔·卡斯堂戈像》(Portrait of Baldassare Castiglione)是其中的典范。这个人是当时法国驻英大使,喜欢穿质地精良、价格昂贵的暗色衣服。拉斐尔把他的这个着装特点精准地描绘了出来。而且他的眼神似乎要告诉我们什么,但欲言又止。随着观众在画前移动脚步,他的目光似乎也在移动。

无论多么匆忙,路过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的两幅作品时,都要停下来看看。在一大堆浮华艳丽甚至虚伪做作的作品中,卡拉瓦乔的作品非常与众不同。他被称为第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其后很多追随者都力图模仿他的画风,但没有一个能真学到他的神韵。“卡拉瓦乔”是这位画家出生的小镇的名字,其原名为米开朗琪罗。他到达罗马后,受到位高权重的德蒙特主教的赏识,时年25岁,才情绽放,一反当时流行的矫饰画风,发展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其作品开始得到高层艺术爱好者的推崇。但卡拉瓦乔生性暴烈,喜欢混迹于酒肆赌场,经常因与人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终于犯下命案,被迫逃离罗马。

这幅巨大的《圣母之死》(The Death of the Virgin),是卡拉瓦乔离开罗马前的最后一幅作品,原是为斯卡拉教堂所做。16、17世纪的欧洲大城市里,暴力和疾病很容易就夺走一个人的生命。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卡拉瓦乔经常通过观察尸体研究人体构造。这幅《圣母之死》逼真地描绘了死去的圣母:面色发青、双脚浮肿。画面上死去的圣母和周围哀痛的人,在卡拉瓦乔独创的光线明暗对比中显现出深沉的悲剧力量。光从画面左侧倾泻下来,使我们的目光集中到圣母忧伤的脸上,令人动容。画面上方的三分之一是红色的幕帘,其褶皱增加了画面的流动性和空间感。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大胆而具有创新的构图。此画被订购的教堂拒收,理由是“圣母缺少尊严,浮肿而裸足”。有意思的是,该教堂的修士们属天主教加尔默罗“赤足会”,竟然拒绝接受赤足的圣母。这幅画因此一时找不到买主。据说画家鲁本斯正巧来到罗马,看到此画深受震动,劝说当地公爵购买。后来此画又被卖给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几经易手,最终由路易十四买下纳入卢浮宫的收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