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天空下》卢浮宫:艺术之都的心脏(3)

米开朗琪罗的《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The Rebellious Slave,德农馆一楼第4展室)是因为有瑕疵才得以来到卢浮宫的,它们原来应当守卫在罗马教皇尤利西斯二世的陵墓。这是因袭中世纪罗马的传统,当时罗马人在墓前树立奴隶像象征死者的威严和权力。米开朗琪罗为教皇设计的陵墓,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但宏大的工程最终没有完成。米开朗琪罗将这两个出现裂痕的未完成品赠给一个同乡,后被转送法国国王。在一整层大厅的大理石雕像当中,你可能一眼就感觉到它们的与众不同。首先是米开朗琪罗最喜欢这种很别扭的姿态,和周围舒展优雅的雕像不同。更重要的是,米开朗琪罗通过夸张的肌肉,给雕像灌注了强悍的生命力。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从冰冷的大理石中喷涌而出,其力度是其他雕塑家都做不到?的。

《胜利女神像》(德农馆一层楼梯)高高地挺立在楼梯上,当你走上台阶,从下面仰视她骄傲的姿态,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前提条件是周围的游人不是太多,而且也不太喧闹。尽管卢浮宫人潮涌动,很像大游戏场或交易场,但通常不会人声鼎沸,所以只要你和同伴心态平静,就可以好好欣赏。这尊雕像被发现时是一堆碎片,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拼合的痕迹,而且右翅是石膏复制品。她没有头和双臂,但仅剩的凌空翅膀和飘飘欲仙的身体迎风舒展,既有女人的优雅高傲,又有女神的威严。 

参观时间在两个小时内的推荐看点

不管你驻足以上明星作品中的哪一件,旁边不远的地方都有值得一看的作品。卢浮宫的展品分类图是按照楼层表示的。如果哪件作品一时找不到,可以拿着英文或法文作品名称找工作人员咨询。对好学者,他们通常很和蔼可亲。

《蒙娜丽莎》所在大厅的另一头,占据了一面墙的巨幅画作是韦罗内塞(Paolo Caliari Veronese)的《加纳的婚宴》(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它取自《圣经》中的一个场景,但意大利画家韦罗内塞把主角耶稣(坐在画正中楼梯下,穿红衣蓝袍,头上有光环者)和新娘(画面左侧,靠着柱子坐的女人)都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倒是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其中包括画家本人(画面前穿白袍的乐师),都在显要位置串场。画面里还有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对手查理五世,也许你能把他们找出来。这幅大画原在意大利,被拿破仑的军队带回了法国。它的色彩很艳丽,是因为卢浮宫最近对它进行了色彩还原处理,去除了表面发黄的清漆。据说前景中现在着绿外套的一个人物,原来穿的是红外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