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悬崖上的人》从喘不过气到马拉松(2)

跑步是可以训练的

一开始规定自己每隔一天就要跑一次五千米,因此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咬紧牙关一步步撑过来的。对于跑步我从小就有自卑感,百米测验总是全班的倒数。

高二的时候,一项体育测试是跑八百米,记得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是四分二十秒。后来有机会参加班际排球比赛,由于是我第一次参加体育竞赛,特别兴奋,很认真地练球,每一个跑到场外的球都心甘情愿地跑过去捡。第二次测量八百的成绩,居然就进步了四十秒。也许短跑的速度是天生注定,长跑的潜能绝对是可以靠训练激发出来的,或许就是这个信念让我撑过最难的练跑阶段。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跑着,痛苦地过了四百米的地标,自怨自艾地过了八百米的地标,咬牙切齿地过了一千二百米的地标,估计就要呼天抢地的超过一千六百米的地标,谁知道,体内突然燃起了另外一种力量,身体像是乘着内功高强的武林耆宿的掌风,向前方破空而去,不知不觉又是另外一个一千六百米。

跑完五千米下来,擦擦汗,喝杯水,舒展紧绷的肌肉,原本以为会疲惫不堪,却出乎意料地意气风发。如此,我完成了第一步的修炼,跑步似乎还不赖?

不讨厌跑步,却仍嫌不够,如何让自己出门一天两天就是五千、一万才是真功夫,威胁自己:“若是不跑步,没准哪天你就会死在山上了唷!”利诱自己:“你看那山里风光明媚,花鸟争妍多么美丽可爱。”动不动教训自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最后的第十二道金牌则是:“身为炎黄子孙,如果到山上被人拆包包(表示同伴帮忙负重),就有失中华儿女的气概。”

虽说如此,刚开始培养自己跑步习惯的时候,还是动辄觉得我像是一头讨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红萝卜的驴子。

神奇的数字26.2

依照牛顿的运动定律,物体要产生速度需要外力,但是速度建立了,则静者恒静、动者恒动。跑步也是这样,开始的两三个礼拜,需要借着威胁利诱来抗衡惰性,等习惯一建立,不跑身体还觉得怪怪的。

跑久了,便蠢蠢欲动地想参加个活动,增加锻炼的动机。美国这边很流行跑步竞赛,动不动就是五千米、十万米、为艾滋而跑、为癌症而跑。我对各种比赛充分地做了研究,根据报名费除以里程数的公式,马拉松才是便宜又实惠的选择。

第一个马拉松,选在离家不远的偏僻小乡下,想说如果不行,就跑半马好了,反正这是个小比赛,也不会太丢脸。没想到跑完半马,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不知不觉地就继续跑下去。跑了十五英里,右脚指开始觉得不太对,我心知是长水泡了。水泡是跑者的大敌,练习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长过水泡,只是马拉松当天,一直下着小雨,有时候也会踩过泥泞的地面,潮湿的鞋袜大大提升长水泡的机率。可是身上并没有准备另一双干燥的袜子,也只好硬着头皮跑下去。

很多人说,马拉松一旦跑过二十英里,就开始是心理战了,而我在跑完二十四英里的时候,输了这场战,开始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大约一英里。跑马拉松的时候,跑两英里后,可以适当地走个三十秒或者是一分钟,其实是有益无害的。不过走了将近一英里,又是在赛程相当后段的地方开始走,却是相当不妙的。因为要开始继续跑起来,是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