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午夜》狐狸塔下的尸体(4)

他散步的常规路线是从自己宅子南面出来,穿过杂七杂八的胡同到达哈德门和花市大街,然后沿着绣品街经过金鱼池。在那里,这位学者会享受一下短暂的宁静。然后从那里他会走到古老的天坛。这是无数天子祈祷风调雨顺的地方。

偶尔他也会出了自己宅子的后门朝西沿着鞑靼城墙走到哈德门去。到了这里,汽车和人力车都得慢下来,排队通过狭窄的城门进到使馆区去。这里就是使馆区东边的界限。使馆区西边的界限在另外一个城门——前门。那里是北平火车站所在——前面就是户部大街,沿街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餐馆,主要是涮羊肉的。在前门外的琉璃厂,沃纳会浏览一下那里的旧书店和古玩店。或者他也会走到使馆北面的边界,就是长安大街和紫禁城那里。使馆区南边的界限就是鞑靼城墙。

除了学术工作,沃纳生活中的中心就是帕梅拉,他对她是百般溺爱。她本来是个孤儿,生下来就被生母遗弃了。沃纳和他的英国妻子格拉迪斯·尼娜正好没有孩子,就收养了她。可惜在帕梅拉还没能认识养母之前,格拉迪斯·尼娜就死了。沃纳是独自把女儿拉扯大的。

虽然帕梅拉是在使馆区外面长大的,先是在前门的三条胡同,然后搬到了盔甲厂胡同,可她还是对使馆区的滑冰场和饭店下午的舞会情有独钟。她喜欢到大栅栏的电影院去看好莱坞电影,那里是“北平的百老汇”,还经常收听一家上海电台的音乐广播。不过她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北平话,相比同龄的其他白人同伴,她在中国社区里待得更加自在。她时常光顾苏州胡同琳琅满目的食品市场,住在她家旁边的中国的大学生会请她吃便宜的中国馆子。

帕梅拉是洋人社区里的稀罕物——一个能同时享受中国北平和欧洲使馆区生活的白人姑娘。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无疑是受她父亲的影响,这使得她能够骑着自行车在北平市里乱逛,钻到一些其他白人女孩根本不敢去的角落里。小时候,她就曾经好几个小时不见踪影,直到下午茶时才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回来。跟她父亲一样,她看上去对自己的伙伴们非常地满意。那些年,当他父亲也经常消失,对遥远的内陆地区展开远征和研究的时候,她也能自得其乐。家里的佣人会照看她,不过他们肯定管不住她。就这样,母亲不在人世,父亲常年在外,帕梅拉自然比同龄人更独立。

不过,她的生活还是尊贵的。上的学校很好,吃的午餐也很丰盛——清淡的点心——在使馆区里尝遍了一家又一家大饭店的厨艺,还有假期时到城外西山野餐郊游。当这个城市处于最糟糕的沙尘暴或者酷暑的时候,她通常都是在北戴河的沙滩上度过的。沃纳在那个避暑圣地有一个小木屋。他们在黑漆漆的夜里挂起灯笼纳凉,而白天则是懒洋洋地在黄海里游游泳,骑着毛驴到海边观光。

尽管沃纳很是宠爱这个独女,他们之间的交流可并不顺畅。她一上学就成了个问题。最初是圣方济各修道院的学校。她到了那里就表现得非常叛逆,跟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坏了。然后她转到了一所法国的学校,结果又被劝退了,之后再到一所美国学校。虽然麻烦不断,帕梅拉还是很聪明的。之后她参加了北京卫理公会学校的奖学金考试,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位置。可是她在那里也还是丝毫没有收敛,最终校方还是劝她父亲把她带回去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