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软实力的局限性(2)

有些人反对在国际政治中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理由是政府无法完全掌控吸引力。美国的大部分软实力是由好莱坞、哈佛大学、微软公司和迈克尔·乔丹等制造的。软实力来自于公民社会,但不能凭此否认软实力的存在。在自由社会里,政府不能也不应该控制文化。实际上,这种文化管制的缺失本身就能产生吸引力。捷克著名电影导演米洛斯·福曼提到,政府曾经引进美国电影《十二怒汉》(Twelve Angry Men),因为该片是对美国制度的严酷写照。但捷克知识分子看完电影后心里想的却是,“如果这个国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挖苦自己,哦,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肯定心存自豪并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个国家一定足够强大,而且很自由。”

电影、高校、基金会、教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能够开发出自身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有可能强化官方的外交政策目标,也有可能与之相左。正因如此,政府更需确保其行为和政策是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软实力,而非减损。这一点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尤为真切,因为非官方的软实力资源将变得日趋重要。

最后,还有一些怀疑论者认为,靠一段时期的民调来衡量名声是靠不住的,对其结果不必太当真。当然,人们不能过于依赖民调数据。就评估软实力而言,民调这种手段虽然重要但并不完美。因为民调结果会因发问方式的不同而大相径庭,除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就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行反复调查。民意调查反映的是点滴见解,而不是持续印象。民意会产生变化,任何一次单独的民调都无法捕捉到民意的易变特性。政治领导人经常被迫做一些正确但不受欢迎的决定。他们寄希望于这些决定的正确性能在日后得到验证,从而扭转并恢复他们的声望。但好的声望不是外交政策的目的。民意调查只是对国家魅力和政策代价做出一个恰当的初步评估。下一章中我将谈到,吸引力能影响我们实现愿望的能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