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10亿元的秘密(5)

从别墅、商品房到在建“烂尾”工程,再到海轮拍卖;从破产、重组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股权到书画、瓷器、钱币等文物艺术品,再到机动车额度拍卖;从民品到库存物资、存量资产到银行、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再到海关、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委托的罚没物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拍卖,无论是有形物资还是无形资产,上海国拍的拍卖操作都是行业翘楚,数次创下拍卖成交额之最。上海国拍也被认为是全行业拍卖范围最广、操作最规范、成功案例最多、行业公认的领军企业之一。

与此同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上海的拍卖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面对挑战,将拍卖业入市由审批制变为申请制,使得上海拍卖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随着蔬菜、水产、鲜花、烟草、产权、技术产权等专业性拍卖行的先后诞生,原来除综合类外只有艺术品、机动车等少数专业拍卖行的局面彻底被打破,呈现出高度专业分化的趋势。与国际接轨的上海成了全国专业性拍卖数量最多、门类最齐的城市,同时也显示了上海的拍卖市场已进一步细分和走向成熟。2001年,全国拍卖业拍卖成交总额超过400亿元,上海市的拍卖业以突破90亿元的业绩,走到了国内同行业前列。

城市的拍卖公司数量在增加,管理品质也在逐步提高。在全国首次评出的中国拍卖业22家“AAA”级企业中,上海一市就占了五席。尤其是上海国拍,在积极拓展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2001年5月27日,上海国拍获得了瑞士SGS公司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国拍卖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的企业,这一认证延续了上海国拍重视管理、重视业务操作标准化建设的一贯思路和作风。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完善并建立了一系列符合行业特点、有企业特色的经营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在行业内形成了与其他企业迥然不同的差别化竞争能力。

在中国商业版图上,拍卖业的全面开放是比较晚的,因为晚就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一些新的拍卖公司进入市场后,第一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往往只重业绩不重视效益,不惜以降低佣金收取标准为竞争手段,捡到篮里就是菜,承揽了大量质量不高而风险巨大的业务,致使泥沙俱下优劣参半,出现了“一年起步、两年做大、三年亏损”的大起大落现象。

市场竞争是正常的,也有利于行业发展,但是为了争一口饭吃,拍卖行不是以质量求生存,而是采取降低佣金收取标准,甚至涉及拍卖赝品和搞行业垄断,这种杀鸡取卵、触犯法律的方式,是十分可悲的,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一家发展成熟的拍卖公司,应该是从不断规范操作加强行业自律、开拓市场形成自有特色做起,这方面上海国拍公司是为榜样。2003年成功拍卖“世界第一”的磁浮列车冠名权后,上海国拍率先开始在媒体上刊发形象广告,向社会公开承诺凡社会中介或个人委托的拍卖,成交后,佣金收取与其他中介商持平,并负责售后一条龙服务。这一举动表明上海国拍已经摆脱了原来为了争取业务委托,竞争在行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局面,开始走向市场,与社会上其他中介机构竞争,在更大范围内搏击。此举充分显示了上海国拍领先行业、开业内之先锋的能力和实力,引发了社会巨大反响,拍卖公司也因此次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社会委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