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邦武学集1:宗师传奇》第九章 一日为师

当他一来到这“广阔的天地”里,田野、村庄、青山、绿水……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舒适和亲切。尤其是那些勤劳、朴实、忠厚的农人,并不因为他曾被打成“反革命”、“牛鬼蛇神”而疏远他、歧视他、鄙弃他、憎恨他,当乡人闻知这位精明、干练的中年汉子,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武术家、省武术队的教练时,一个敬仰、热爰、同情的感情油然而生。劳动人民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从小饱受风霜的马振邦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不惧怕,对农村艰苦的生活也能造应。白天他和大家一样劳动,晚上坐在一起谈天。有时,他实在难以谢绝乡里的盛情,在田间、地头、禾场上给群众表演几套拳路,讲一讲“养生之道”。冬去春来,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朝夕训练的艰辛,再也没有竞赛场上的激烈角逐的焦虑,再也没有胜利的狂欢和失利后的烦恼……这一切,都成为过去,生活变得如此平静而单调,他真的解脱了。

人,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旧的矛盾迎刃而解,新的矛盾便应运而生。环境在变,思想也在变。时间长了,马振邦对农村生活也感到厌倦,他依恋眷恋自己的教练生活,向往那武术拼搏的疆场,青睐那一枚枚闪光的金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于运动的生命难以扭转新陈代谢的规律,上帝恩施给自己驰骋在武场上的年华不会太长,如果再这样消磨几年,恐怕自己的武术生涯就要画句号了。每天晚上,经过一整天劳动的人们已进入梦乡,可马振邦躺在炕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如果我剩余的年华就这样白白地流走了,那我会死不瞑目的。

马振邦依然坚持每天早、晚练功,他深知“若要武术练得好,一年三百六十早”、“一日不练,前功尽弃”、“若要精,天天动”的道理,在“牛棚”呆了 3年,他不能按时训练,他的身体素质和劲力都有所下降,他要在农村,尽快地把它恢复起来。无论是内家拳、外家拳,他一套一套拳路练习,“学无止境,艺无封顶”,他要把自己掌握的拳种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天黄昏,收工回来,马振邦和村里的社员一边走一边说着闲话,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大声喊道:“拉住它,拉住它!”马振邦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头大犍牛挣脱了缰绳,拼命地向前奔跑,饲养员张老汉拼命呼喊。马振邦和社员们急忙闪到路旁,可这时,马振邦发现,前边有一群小学生,背着重甸甸的大书包,慢腾腾地走着,若这头大犍牛冲过去,那就要闯下大祸!只见他像只猛虎扑上去,一把抓住牛鼻环子,利用牛的冲力,猛地向左一拐,右手抓住牛的下颚,猛地向上一扭,那头大犍牛“咕噜”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粗气,四蹄乱蹬……

群众惊呆了,他们哪里能想到,这个看起来身体消瘦的中年人,竟有这么大的力量,他们说:“马教授,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算服了你的功夫了!”

马振邦的功夫很快恢复起来。他常常扪心自问:我恢复起来又有什么用呢?在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统统被斥为“臭老九”,被打到社会的最底层,我即使有一身武艺,哪里是我施展的天地?他又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难道我就这样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我的价值和作用不应在这偏僻的乡野播种收割,不应只为那些业余武术爱好者进行启蒙教育,我应该回到武术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为中华武术的振兴而献身,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