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有助于加强剧中人物的真实感。无论对白的作用是推展剧情还是反映人物性格,观众都期望对白要像真实生活一般可信。因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拟真的本性。在银幕上,不论是场面调度的运动,还是演员的举手投足,只有看起来像是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一般,观众在看电影时才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当真。假使我们在编剧时颠覆这种可信度并且破除现实主义的幻觉会怎么样?这时候我们可以在对白上下一番工夫,使对白的性质及功能超出它在传统剧本中的范畴。比如说,我们可以引进其他艺术形式使用对白的方式,如戏剧、舞台秀、杂耍表演等。这些艺术形式对于对白的使用形式,要比传统电影丰富得多。
同样地,对白的力度与情感也不必总是局限在传统电影对白的天地中,例如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在《电视台风云》(Network,1976)中就运用对白构成一场滔滔雄辩,用以表达新旧两代节目制作人在理念上的冲突。这时对白成为了展示冲突的重要方式。而对白也可以不带情感,以抽象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可以把对白看做角色心理状态的隐
喻,而不再是写实的口语或言辞。大卫·黑尔就在《谁为我伴》(Plenty,1985)和《无吊带上装》两片中运用如此手法。对白替换的另一种方法是反讽。这种手法用戏谑的对白来颠覆言辞的字面涵义。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便长于运用此法。
此外,一个剧本可能会因戏剧动作极少而活力锐减,略显沉闷,这时候编剧便可以运用对白替换予以矫枉。这种情况需要非常大量且充满活力的对白,同时对白的重要性也相对提高,斯派克·李(Spike Lee)的《稳操胜券》(She’s Gotta Have It,1986)便是如此。有时候,过低的制片预算也会导致对白的大量运用,因为动作场面耗资较多,而运用大量且活力十足的对白便可减少动作场面。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在他的电影中用对话场景取代动作场面的做法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