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启发:当以高速度和渠道多样化为标志的通信技术以及以识别率和信息库为表征的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时,我们的金融服务方式,是否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呢?
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正越来越多地被导向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助终端等越来越强大的标准化受理渠道。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这些标准化受理渠道的价值和意义:更经济、更方便、更自由。因此,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客户,都将愿意更多地在电脑和手机的客户端程序上受理和完成诸如查询、交易、转账、账户信息修改、账户开立等业务申请。这些业务交互简单,处理流程固定,易于标准化,金融机构通过统一的后台开发,就能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绝大部分需求,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如果还能叠加一些类似Siri的人工智能功能,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彻底告别网点呢?
金融行业尤为明显的“二八效应”决定了标准化服务不可能取代固有的网点服务。自商业银行发展以来,在金融客户中占比很小的高净值人群就一直是银行家们孜孜不倦的追逐对象。盖因在财富的聚集效应下,这些占据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少部分客户为银行带来的丰厚回报为其他客群所难以企及。据统计,高净值客户为银行贡献的年均利润率一般可达3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客户。
高净值人群正在迅速增长。根据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财富管理机构瑞信(Credit Suisse)在2010年中期发布的《全球财富数据手册》(2010年10月)的测算,截至2010年中,全球财富市场总价值为194.5万亿美元,相比2000年的113.4万亿增长了72%。在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经济波动(2000年及2008年)后,全球每个成人的财富平均增长了42%。
瑞信同时也测算了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在2010年拥有1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的成人数约为1 731万人,占成人总数的1.8%,高净值成人总数约80.5万人。中国财富市场约为16.5万亿美元(约104万亿人民币),约占全球份额的8.5%,仅次于美国(54.6万亿美元)和日本(21万亿美元)。
而这个牵系着巨大财富的高净值人群却是最难“协调”和“统一”的一个群体。同样是委托理财,由于风险偏好的差异,有些高净值客户旨在实现抗衡通货膨胀的资产保值,有的却宁可承受更大的风险,也执着于获取超额收益,在实现收益的形式、周期以及获取服务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的诉求。正是因为高净值客户的服务需求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化特征,难以标准化,商业银行必须对高净值客户采取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以获取高利润。这种专业服务的特点是一对一、面对面,而且相当个性化。招商银行一度推广的“因您而变”这句广告语,倒是十分贴切地形容了这种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