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时代》金融电子化(4)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关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将构成日益完善的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促进网络经济的正式形成。

可以肯定的是,将不再有什么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容量和速度对于梦想的限制将越来越小。如果真有水晶球,我期待能通过它,和大家一起窥视一下10 年后,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工作和沟通。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当计算机技术对许多行业来说还非常陌生的时候,发达国家就已经引入数字技术来提高金融行业的支付和数据处理的效率了。甚至可以认为,金融业是众多产业中最早践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先锋。郭士纳先生正是带领IBM完成了从计算机产品提供商向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一举让IBM在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IBM在郭士纳的带领下,借助金融行业电子化的过程进行自我涅槃,恰是我们从侧面见证金融行业和信息行业这种天然联系的良好作证。

关于“金融电子化”的范畴,业界和学界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的结合过程来看,“金融电子化”至少应该包含三个范畴,或者说,“金融电子化”至少跨越了三个大阶段: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受理以及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的建立。其中,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为“金融电子化”创造了充分条件,而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和金融产业的融合演进,使得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强化。我们不妨先从全球视角来简要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演进。

20 世纪50~60 年代:银行电算化

有一种共识是,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兴起于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工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进入大规模的恢复性增长。一方面,商品生产的数量和流通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更新促进了战后生产率的提高。受此影响,全国性和跨国性的贸易规模急速发展,商品流动和货币流动的规模也随即加强。

然而,当时高度依赖手工作业的银行体系还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社会结算需求沉重地滞留在堆积于银行柜面的纸票、凭证、现金当中,银行家们一筹莫展。不难想见当年银行柜台前拥挤的客户,嘈杂的环境,不时响起的抱怨,奔走的柜员,堆积如山的纸质票据……这大约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分理处的写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