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日本全民评论家”时代(4)

我们这代人没有被偏差值束缚,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的未来是无限的。暂且不论学习成绩,大家都可以自由地描绘未来的自己。不会有人对我们说:“就这样的成绩,还去考虑那样的事情,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世界上最难进的公司?没有一个日本人?挺厉害的嘛。”就这样,因为没有受过偏差值的教育,本专业是核电站技术研究的我,可以毫无顾忌地涉猎与专业不相关的领域。我对管理咨询公司可谓一窍不通,却毅然投身进去。尽管这也多亏雇佣方的青睐,但内心充斥着恐惧感和身份观念的人,大概不会做出这种有勇无谋的事情。“有兴趣,就去做”,这样就足够了。之后我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这样认为)。人的能力就是如此,相信年轻无极限,才会有进步。

本来,自己的能力应当由自己来判断,自己觉得可以,就尽管去做想做的事情。但是,在可以判断自己能力最重要的时期,却受到偏差值的制约而成长起来的人,不仅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而且想做的事情也不再由自己决定,而是交由偏差值决定。日本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被预定好的和谐社会。

被偏差值洗脑的孩子,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依靠偏差值来选择升学或就业前景。父母也受到偏差值教育的影响,使用偏差值衡量自己的孩子,劝告他们选择稳妥的学校。

对于成绩稍好的学生,即便他们曾有过想学这些东西、想去这所学校的想法,一旦学校的老师告诉他们,“从你的偏差值来看,你可以去这所或那所学校”,他们就会选择不浪费偏差值有利的学校。但成绩稍差的学生,则会被告知“你能去的学校大概也就这所了,为了避免落榜,就选这所吧”,他们还没有确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被迫进入了适合自己偏差值的学校。

偏差值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给人一种错误的认知——好像是偏差值在规定人们的能力和价值。学生被老师告知自己的偏差值是多少之后,就会根据这个设定值,进行“预定调和”,认定自己就是这个水平,所以一生注定就读于这所符合自己身份的学校、从事这份符合身份的工作、经历这种符合身份的人生。偏差值不过是在小学高年级的一段时期内,测评的 “瞬间最大实力”,但学生们却在升初中的时候,根据这个偏差值定位自己,并自认已经清楚了自己的能力。

这就大错特错了。人类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我在68年的人生经历中,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既有年轻时一展才干,之后却偃旗息鼓,公司也倒闭了的人,也有大器晚成,当上社长之后才一举成名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