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往何处去》《西游记》:中国的《神曲》(5)

石猴登上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第一,作者明示:灵猴为万物之王,这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称人为万物灵长,崇尚人在自然界的至高地位的思想相一致;

第二,“历代人人皆属此”,一句点破“猴”的“人文”主题,看似写猴,实则写人。而这石猴?不是一般“人”,他是天地之精华,是知识分子的化身。  石猴子变成“美猴王”之后,第一件事是带弟兄们找吃的,第二件事是编竹筏,趁天风,游大海,寻找“真知”。也就是说,人吃饱了喝足了,应该去寻找导师,以求指点生活迷津!诗道:“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西游记》让我们看到了海洋的壮阔,这是四大名著中的“唯一”。

既然美猴王是“人”,是哪一种人呢?是心灵之人(或曰思想之人),而世俗生活中的人相比之下则是“俗人”,俗人与心灵之人相比,除了多穿一层衣服,就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诗云:“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耿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世俗之人在名利场中,却不顾“自由”,这里我们意外看到中国文艺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两个字“自由”。以释道为尊崇是《西游记》追寻人生自由价值实现的价值指向,而一曲“观棋烂柯,伐木丁丁”的飘逸超脱之歌,让美猴王误以为找到了神仙,但他不是。他吟唱神仙歌曲“一则散心,二则解困”,也就是说,人世间有些人唱的是神仙曲,但由于有家有妻室有老母,故此无望获取自由,难能成神做仙。如果他随美猴王去寻找菩提祖师学法,“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由此可见,“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人是超脱生活的“人”,所以是要放弃世俗家庭生活,追寻心灵自由之境。当美猴王找到菩提祖师时,“志心朝礼”,他要获取两样东西:一是超人的功能,二是超越生命,让生命永恒(人的心灵通过思想而达永恒,暗喻追 求心灵、思想的永生),而菩提祖师为美猴王起名赐姓时,先起猢——胡,“胡”为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无“化育”则无旺盛绵延的生命。这是中国小说反传统文化,反阴性文化的点穴神来之笔,而这正是后来《红楼梦》中贾、林悲剧之症结。《红楼梦》太过阴、虚、古、幽,所以不能“化育”,相比之下,《西游记》却是崇尚未来,大海、自由、永恒,生机勃发,以及征服磨难而达理想的精神!师父赐姓为“孙”,“孙”,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美猴王在作者与菩提祖师眼中是一个天性率直的婴儿,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婴儿!这个婴儿与200年后的贾宝玉含玉降生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从婴儿走上征途,将闹天空,取镇海之宝,往西天取经,一个则含玉降世,坠落风尘,怨怨艾艾,一事无成!一个从悲剧走向喜剧,一个从喜剧走往悲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