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往何处去》《西游记》:中国的《神曲》(1)

上篇

1.《西游记》为民间集体作品

袁行霈主编的高校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章题为“《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将《西游记》列为神怪小说。从《西游记》诞生到今天的文人学者们,均将《西游记》一书纳入神怪小说系列中解读,这是造成《西游记》被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原始素材取自唐代玄奘(602~664)去天竺国取经的故事。贞观三年(629年),为求佛家真经,玄奘“冒违宪章,和往天竺”,历时17载行程数万里取回梵文经书657部,归国后奉诏口述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尽管口述者认为该书是“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书中多有神行色彩,其后又有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盛赞师傅玄奘取经壮举,用神化笔法穿插神行故事,以至唐末的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关于玄奘的记载就充满了神化色彩。《西游记》不是作者凭空构思的个人创作,而是历经近千年的“集体无意识汇总”。

在北宋年间流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尚无猪八戒形象,“深沙神”也只出现一次。这册话本叙述,最大的形象补充是出现了猴行者形象,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神通天地,无所不能,开始成为助唐僧的主力,并成为后来《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

《中国文学史》认为:这个艺术形象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及道释两教的故事中长期流传着诸如“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及一些猿猴成精的传说有关。而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是在元代渐趋定型,如猪八戒就出现在元末清初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而深沙神也改为了沙和尚。明代《永乐大典》139卷“送”韵“梦”字条也出现了相关记载,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刊于1677年)亦载有“车迟国斗圣”的相关内容。尽管对《西游记》作者是谁,学者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是吴承恩(约1500~1582),他是江苏淮安籍文士,幼年即“文鸣于淮”,但考场失意,晚年放浪诗酒,他可能是近现代版《西游记》的定稿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