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之上》第三章(11)

上官安推波助澜道:“先帝在世时,父亲身为太仆,霍光不过是奉车都尉,两人位置不相上下。后来又同为顾命大臣,功劳和政治声望也差不多。就是如今他坐镇朝中,一手遮天,可咱家也不是吃素的,父子都是将军,家女还做了皇后,要名望有名望,要地位有地位,要势力也有势力。想不到却处处受霍光制约,办个什么事还得看他脸色,他不高兴可以对你置之不理,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父子两人恨死霍光,两家亲戚从此结下深怨。盖长公主得知霍光不肯通融,叉着五指将情夫捂得死死的,想封侯封不着侯,想谋官谋不到官,也义愤填膺,视霍光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即拔去才舒服。

为着这丁外人的事,上官家和盖长公主就这样走拢来,成为死党,一起密谋策划,怎么才能除掉霍光。又觉得霍光树大根深,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又去联络昭帝哥哥燕王刘旦,以争取他的支持。

刘旦得不到帝位,认为是霍光做的手脚,一直耿耿于怀,这下盖长公主和上官家主动递上橄榄枝,自然积极响应。这可是翻身得解放的大好机会,只要扳倒霍光,昭帝失去依靠,还不只好拱手将皇位让给俺刘旦?

三股力量于是合到一处,蠢蠢欲动,只等霍光哪天一不小心,露出什么破绽,好下他的手。

霍光已陷入十分险恶的境地,却还浑然不知。他哪想得到,拒绝给丁外人封侯授官,竟会激怒那么多人,成为众矢之的?他也没工夫琢磨这些烂事,只道上官桀父子是自己亲家和女婿,不会因一个丁外人跟他对着干,更不可能联络盖长公主和刘旦,预谋大动作。

也是霍光要做的事情太多,容不得他环顾左右,整天去琢磨小人们的心思。别的不说,就说武帝朝开疆拓土,打了几十年仗,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就够他霍光收拾的。谁都知道打仗就是烧钱。钱从哪儿来?天上又不掉钱,只能来自老百姓。为保障军队巨额开支,武帝别无良法,只好涸泽而渔,实行盐铁官营和酒榷均输政策,赚钱的生意由公家垄断不说,还动不动强迫老百姓捐款捐物,无偿承担徭役。这么做的结果,是老百姓变得穷困潦倒,国库也空空如也,待到武帝去世的时候,大汉已成空壳一个,日子已快过不下去。昭帝还小,霍光是当家人,当家人最知生活的艰难,意识到再不改革,继续采取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逼得老百姓生存不下去,像秦朝末年样又冒出一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致使国将不国,自己就成千古罪人了。

霍光的设想,一是取消盐铁官营,改为民众私营;二是废除各项苛捐杂税,留给老百姓生存空间,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三是奖励耕织,大力发展生产,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经济活跃了,老百姓袋子鼓了,小河涨水,大河自然会满起来。不过霍光也知道,改革阻力非常大,不是喊改就改得掉的。旧的政策和制度在数十年的执行过程中,导致大量财富集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手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改革现行体制,必然会触犯这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他们肯定不干。且制定盐铁官营和酒榷均输政策的老臣,比如同是顾命大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还待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也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改革方案在他们面前就没法通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