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一部历史》序言(2)

古拉格在沙俄时代就有先例,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存在于西伯利亚的强制劳动队。当时它已具有现代特征和较为常见的形式,这一形式在俄国革命之后几乎立即成为苏维埃制度的组成部分。针对真实和指控的敌人而采取的大规模恐怖行动是革命的要素之一,从一开始,在一九一八年夏天以前,革命领袖列宁就已要求把“不可靠分子”监禁在主要城镇之外的集中营里。 一批贵族、商人以及另外一些被定性为潜在“敌人”的人遭到正式监禁。到了一九二一年,已有八十四座集中营分布在四十三个省份里,大部分用于“改造”这些主要的人民之敌。

从一九二九年起,集中营有了新的意义。那一年,斯大林决定利用强制劳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在人类几乎无法居住的苏联北方边远地区发掘自然资源。也是在那一年,秘密警察开始掌控苏联的刑罚系统,一步步地使全国的劳改营和监狱脱离了司法部门。在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大规模逮捕行动的促进下,劳改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三十年代末,在苏联十二个时区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找到劳改营。

与一般人所认为的正好相反,古拉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并未停止发展,而是经过整个二战期间以及四十年代的持续扩张,在五十年代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到那时,劳改营已在苏联经济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它们生产的黄金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煤炭和木材产量所占比例更大,同时大量生产几乎所有其他产品。在苏联存续期间,至少出现过四百七十六个性质不同的劳改营联合企业,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劳改营组成,任何地方的一个劳改营都有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万名囚犯。 他们从事可以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行业——木材采运、煤炭采掘、土木建筑、工业制造、农牧养殖、飞机大炮设计——的劳动,而且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国中之国里,与文明社会近乎完全分离。古拉格拥有自己的法律法规,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道德标准,甚至还有自己的俚语方言。它产生了自己的文学作品,自己的英雄人物,自己的反派角色,并给所有身历其境的人——无论他是囚犯还是看守——造成深远的影响。获释多年以后,古拉格的居民们经常可以在大街上仅仅通过“眼神”就能认出以前的囚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