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玄奘学有大成,又确实和当时的帝王唐太宗特别有缘。从历史的记载看,唐太宗也确实希望玄奘能够还俗,出任官职。然而,玄奘拒绝了。很明显,玄奘的心愿是“单身行道”,根本就没有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求来的学问,当作世俗之门的敲门砖,或者“货与帝王家”。这一点,就使得玄奘和中国文化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判然分开了。玄奘看重知识的独立性,看重知识的本身价值,不认为知识是某种交换的工具。他不仅没有出任任何世俗的官职,而且也没有以一代高僧的身份地位出任过僧界的重要高级职务,只担任了慈恩寺的方丈。这一点是很特别的,也是当时和后来的人们不好理解的。《西游记》就是例子,里面讲唐太宗请玄奘还俗被拒绝,就封了玄奘“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这样的官职是杜撰的,但是也正反映了一般人的心态。在具体的问题上,玄奘也坚持自己的看法,有时候甚至会毫不理会皇帝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玄奘一回国就受到了未必在自己意料之中的热烈的欢迎,而从一开始,玄奘就有意识地避开一切热闹的场面,孤寂自守。这样做当然有回避妒忌、绕开矛盾的考虑,也是玄奘谦虚自抑的优秀品性的反映,但是,更主要的是,玄奘自始至终就抱定了“单身行道”的信念,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是玄奘身上特别的闪光点。
第五,玄奘是一位僧人,但是,绝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常的组织能力、教育能力,总而言之,玄奘是一个很有实际能力的人。我们都知道,玄奘是人类历史上顶尖的翻译大家,他的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史的新时代,在佛经翻译史上更是“新译”的开山祖师。玄奘翻译的数量之大、难度之高、权威之坚、流传之广,罕见其匹。这样的工作,当然不可能是由玄奘一个人独力完成的,必须有某种组织机构的保障。玄奘就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将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译场”加以改造完善,将分工更加细化,更加明确化。译场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也有不同的责任,而彼此之间又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有机互动的结构。集体合作翻译,在今天当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是,如此详尽的分工和结构,却只有玄奘做到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玄奘并不简单地满足于自己成就巨大的翻译工作,还从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翻译理论,这就是翻译学史上著名的“无不翻”。在今天,这套理论依然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玄奘和时代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值得花大力气去探索、去研究,这自然不是像上面那样看似简单明了地概括出几点就可以交代的。我在今天讲的,只能是我个人非常粗浅的一点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够多少发挥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前,“玄奘精神”、“重走玄奘路”已经成了流行的时代话语,可是,这里面究竟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财富,恐怕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发掘。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里有一段话,永远不会过时,我愿意用它来和大家共勉: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毫无疑问,今天正是需要脊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