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还不够:卓越父母的自我提升法》第一章(4)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回溯孕育生命的最初,孩子生命来自我们,孩子是我们的骨中之肉、肉中之骨,我们对他的爱就像对自己的爱,我们之间是多么的亲密!同样,孩子对我们也没有任何保留,他全身心地向我们敞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时候我们多么幸福!可为什么后来会越来越疏远,甚至于变得如同仇人?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护士们只会告诉你说你生的是个男孩还是女孩,而不会说你生的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还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一样可爱,那到底是谁把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或坏孩子的呢?父母恐怕难逃此责。就想萨提亚说过的那句话——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是时候要好好思考了:到底我们做了什么,令孩子和我们之间的沟通变成了这样?

让我们来看一看。其实,变化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自然的、个体的生命被训练、被教导、被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多制约就开始进入到了他的生命中。如果当他哭泣的时候父母压制他说:“干什么哭哭啼啼的,不许哭!”在他大笑的时候父母又呵斥他说:“有什么好笑的,不许笑!”那么他和世界的沟通方式就会渐渐发生变化。他会渐渐得出结论:情感不能随便表达的,爸爸妈妈认为我不够乖,不够勇敢。由于他是如此的弱小,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开始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的感受、情绪,说一些父母亲爱听的话,如此一来渐渐就把自己的真心慢慢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感觉父母越来越不理解他,和父母的感受也越来越不一致,他会把和父母的沟通层次一圈圈往外移,由敞开心扉、倾诉感受,变成讲想法;如果想法也总是被否定,那就只剩下讲事实、打招呼了。

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学校不开心,回家对爸爸妈妈说不想上学,可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却是生气地呵斥:“什么话?!居然敢不上学?!”孩子的感受就是被否定了。又比如,有的孩子会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其他人的看法:“我不喜欢爷爷(或奶奶、老师等),因为他们怎样怎样。”父母当然会认为孩子是大不敬,多半会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想。孩子便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感受、想法都会被批评。如果孩子想吃薯条、汉堡之类的想法也总是被“没有营养”等理由给驳斥掉,他就慢慢地从不愿或不敢表达感受、情绪,变成不愿意向父母表达想法,剩下来的就只是谈事实了:“我明天春游要交80元。”“我的书包破了要买个新的。”甚至有时就连谈事实也不愿意,宁愿通过爷爷奶奶去跟爸妈讲。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到了只是打招呼的层面,甚至招呼都不打。

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呢?该怎么做,才能把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缩短、缩短,再缩短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