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是中国官方对外关系的第二次高峰期,与政治方面相比,唐朝和西方进行的经济文化交往也丝毫不逊色。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因为南北朝的分裂混乱局面而导致丝路不畅。随着隋唐对西域地区的经营,特别是唐朝建立了远至波斯的一系列羁縻府州之后,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在此时期达到了鼎盛。
早在隋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经营时,裴矩在西域地区通过广泛的搜索完成的《西域图记》一书中,便详细记载着当时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
(1)北道:出敦煌至哈密,经巴里坤铁勒部到西突厥汗庭,渡锡尔河至君士坦丁堡,到达地中海东岸。
(2)中道:出敦煌至吐鲁番,经焉耆、库车、喀什,渡帕米尔高原,通过费尔干那盆地,到达伊朗高原,抵达波斯湾。
(3)南道:出敦煌至若羌,经和田、叶城、塔什库尔干,渡过葱岭,经阿富汗东北部的瓦罕、阿姆河南、阿富汗东北的巴米扬、加兹尼,到达印度北部。
从裴矩的记载可以看出,北道通往拜占庭帝国、中道通往波斯、南道则是到印度。此时的中国,不仅与中亚、西亚及至印度建立起贸易联系,还与远在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之间存在着贸易往来。
唐朝的统治者一直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因此非常重视关乎长安安全的河西之地以及广大西域地区的开发。唐朝政府的权威在西域地区最终确立起来以后,西域胡国尽数来朝,而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来往商队的安全以及丝路的畅通。因此,丝绸之路在唐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中国也借丝绸之路和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帝国等建立起相当规模的经济往来。
唐朝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和西方诸国建立起经贸关系,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棉织品、漆器、铁器、茶叶等,丝绸和瓷器在所有商品中占据了主要部分。这种商品结构的形成和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西方国家输入中国的产品则主要以金银、珠宝、药材、香料、乐器、毛皮制品等为主。
安史之乱以后,中外贸易因为西域交通的断绝,开始转向海上。当时的中国和西亚地区有直航的能力,而且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商船从东南沿海出发后,下南洋,过马六甲海峡,经由印度洋来到波斯湾和红海,甚至能够远达非洲东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