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支各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省份。属于该语族的民族有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土家族、白族。总人口约2000多万人。
彝族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为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彝族人口数约为780万,为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另外,彝族在今越南也有分布。
彝族的通用语言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又可以细分为六个方言,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音上。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后来中国政府于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绝对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它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来分,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和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如凉山、黔西一带的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女子的服饰都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合而成,一件衣服的成型往往需要一两年。
彝族在饮食上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是一日三餐制,大部分地区主食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彝族有一个独特的传统,汉族称之为坨坨肉,是把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切成拳头大小的一大块来煮食。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味道上,彝族喜食酸、辣。彝族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有“有酒便是宴”的说法,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舔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常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人们称彝族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跳菜”。它是一种歌舞伴餐,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的完美结合。彝族是一个热爱待客的民族,在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杀鸡”迎宾待客之习。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