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仅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资料,也是对中国古代影响极大的一种典籍,古人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们认为能将《论语》的一半内容研究明白了,就能治理好天下了。
孔子所作的《春秋》在西汉以后通行三种注本,就是《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还有《公羊传》、《谷梁传》,都是根据讲解《春秋》的后世学者的姓氏命名的,合称“春秋三传”。《礼经》分三种,《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三传”、诗、书、易,再加上《孟子》、《尔雅》、《论语》、《孝经》,也被称为儒家的“十三经”。
宋代以后,将《论语》、《孟子》以及另外两部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在此之后,“四书五经”就成为儒家经典的代名词了。记载孔子言论的书还有一部《孔子家语》,但关于其真伪问题目前学者间还存在着争论。
孔子的思想核心,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
“仁”是孔子和其弟子反复探讨的一个命题,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过109次,可以说,孔子的学说就是仁学。而所谓的仁,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是指人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要本着一颗爱心,以对他人的爱护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处理好人生的所有问题。由此可见,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精神,在孔子的学说中已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有一次,在闲谈时,孔子对他的弟子曾参说:“我的所有学说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啊!”曾参回答:“是。”师生二人的对话到此为止,没有再讨论下去。事后,一些对此表示不理解的孔门弟子来问曾参,孔子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一句什么话,曾参感慨地说:“就是忠恕啊!”
所谓“忠”,是指凡事尽心尽力。而孔子自己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反过来的表述也见于《论语》,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就应该想到其他人也有着同样的愿望,因而去帮助其他人有所成就;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通达的,就应该想到其他人也有着同样的愿望,因而去帮助其他人,使其人生过得通达。由此可见,忠恕,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仅要勤勉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使自己的人生通达地走向成功,也要从关爱他人的角度出发,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去实现其人生的梦想。显然,忠恕之道,就是对仁者爱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学说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他不是和弟子们空洞地讨论一些哲学命题,而是率领弟子们在生活中将他的主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