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11)

12月18日下午,南北议和团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大马路公共租界市政厅(今南京路人民公园一带)举行,各国驻沪领事前来观礼后,双方代表相互验证,谈判正式开始。不过,这都是些表面文章,真正的事实是,唐绍仪在前一晚即已拜访伍廷芳,双方的底线已大体摸清。就政见而言,伍廷芳坚持革命阵营的议和条件,即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待皇室并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而唐绍仪这边,尽管他本人私下表示倾向共和,但此次和谈毕竟负有使命,袁世凯主张的君主立宪制才是他这次和谈力争的目标。

首次会谈中,双方即纠缠于停战问题,因为当时山西、陕西等地仍有战事,而且清军一方占据优势,伍廷芳要求袁世凯履行停战协议,待双方切实进入停战状态后方可进行第二次会谈。唐绍仪在力争无效的情况下反责革命军先行攻击,双方相互指责扯皮,一时无法进入正题。

对南北双方的如此表现,密切关注会议进展的各国使团大为不满,英国公使朱尔典当晚领衔英、日、德、美、法、俄六国公使联合致电双方代表团,促其尽快谈判,恢复和平。在外人的压力下,双方代表团于12月20日举行第二次会谈。这一次,双方在亮出各自的立场后却突然峰回路转,原因是:唐绍仪的态度出现软化,他没有明确反对共和立宪而称应“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现在所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到达之办法而已”。

唐绍仪的表态明显缓和了谈判的气氛。伍廷芳也表示,只要赞成共和,无论皇室待遇还是旗兵安置,自有善法,一切皆可商量。但是,“和平解决”到底是怎么个解决法,唐绍仪仍支支吾吾,不肯明示。在伍廷芳的一再追问下,唐绍仪这才亮出底牌:自武昌起事之后,我曾拟一折,请国民会议决定君主民主问题,服从多数之取决,清廷不允。现时,我尚持此宗旨,盖此办法,对于袁氏非此法不可也。其军队必如此可解散。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而又和平解决,使清廷易于下台,袁氏易于转移,军队易于收束。窃以为和平解决之法,无逾于此也。

唐绍仪突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这点颇在南方代表的意料之外,具有丰富谈判经验的伍廷芳立刻施展其外交急智,称:各省代表已在南京,现在即可以表决。对伍廷芳的“偷梁换柱”之计,唐绍仪当然不会上当,他反驳称:目前的独立各省代表皆为革命都督所派,现在南京的“各省代表会”与提议中的“国民会议”是两回事,两者不能等同。

计谋被识破,伍廷芳只得哂然一笑,称“国民会议”的召集方法、开会时间及地点一时难以确定,届时势必久议不决,今日之事,贵在从速解决,不然兵连祸结,和平无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