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3)

黎元洪、黄兴二人的来信言辞热切,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为所动。袁世凯之目的,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首义之地,既然黎元洪未完全封死谈判大门,他随后又命刘承恩继续接触,以探出黎元洪的底牌。这一次,黎元洪不再拒绝,刘承恩、蔡廷干也于11月10日过江,双方开始了面对面的谈判。

11月11日,黎元洪与湖北军政府成员汤化龙、胡瑛等人在都督府会见刘、蔡二人。经简单引介后,黎元洪即请刘、蔡二人表明来意。刘承恩原籍湖北,本地人士也对他比较熟悉,于是刘先发言,大意是:清廷已下罪己诏并宣誓太庙,一切恶政都将革除,各位起事也主要因为清廷虚言立宪,专制过甚,如今目的达到,大可休兵停战,否则战争延绵,不免生灵涂炭,本为救民,反成害民,这不能不思量一二。

见众人对此不以为然,刘承恩又说:袁项城(袁世凯,字项城--笔者注)世受国恩,不忍坐视清帝被武力推翻,即使南北争端,亦不愿以武力解决。如今朝廷已颁《十九信条》,亲贵不得干政,大权已归我汉人。清帝虽然帝号仍存,但不过是徒拥帝位,如同众僧供佛,佛祖有灵,则众僧皈依;佛祖不灵,则焚香顶礼,权在僧人,佛祖亦无能为力。再者,满人受此打击,谅也掀不起什么波澜,公等若遣代表入京,组织新内阁,共图国策,岂不两全其美?

黎元洪听后微微一笑,说:以项城之威望,如能倒戈一击,克复京师,将来选举总统,当为首选。若说什么三世受恩,何不想想当年宣统即位,项城即被逐出京城,仅以身免。此仇不报,反视为恩,项城何以如此昏聩!

话一说完,黎元洪又请蔡廷干发表高见。蔡廷干以退为进,称自己十余岁在美留学时即已剪除辫子,又曾亲身经历美国总统大选和地方选举,对美国的共和政治深表赞同。但随后,蔡廷干却话锋一转,称一国之政治制度,适用于甲国,未必适用于乙国,因为政治制度受各国环境、民情、习俗等因素影响,若仔细考察本国国情,实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之条件,眼下国人文化程度太低,多数人皆不识字,既无参政意识,也无参政能力,如果从君主立宪制过渡到共和制,似更稳妥。

见众人大摇其头,蔡廷干又举例说,实行共和固然美好,但一旦各省自行退出,又如何制止?譬如云南与英国有片马边境交涉,他省未必在意,如何能保证国境统一?各省向有强弱穷富之分,倘若各自为政,互不相济,边境各省首受其害,势必被列强利用,将来国土沦丧,谁能负责?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但都不能说服对方,无非是各自表明立场态度。一场辩论后,大家口干舌燥,黎元洪即建议停议,并设宴款待两位来使,与会代表一同进餐,双方暂时抛弃争执,把酒言欢,全无敌对之气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