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古代语言文学中的“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気”字有两种发音。一种是“け(ke)”,一种是“き(ki)”。“け”较早,“き”较晚。日本平安王朝的物语文学的经典作品《源氏物语》,主要是使用发音为“け”的“氣”。而鎌仓时代以后的战记文学作品则主要是使用“気(き)”,两者在含义上有明显的差别(详后)。从“氣”传入日本的时间来看,发音为“け”的“氣”显然早于发音为“き”的“氣”。据此基本可以判断,“け”属于较早传入的“吴音”,“き”则是后来传入的“汉音”。5世纪时,倭国国王与东晋、刘宋等王朝交往密切,汉字开始传入日本。中国这些王朝的中心都在中国长江下游一代,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字音也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发音,因那里曾是吴国的领地,所以日本人称之为“吴音”。公元7-8世纪后,中国文化向西北地区转移,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都到长安留学,学的是中原及西北地区的发音,日本人称之为“汉音”。8世纪的奈良时代,日本皇室要求以“汉音”为标准音,日语的汉字音读也要求以汉音为依据。但因为“吴音”沿袭已久,有的发音已经固定,难以改变,于是就形成了同一个汉字词却有“吴音”与“汉音”两种发音并存的情况。后来,很多的“吴音”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词,吴音与汉音的意思有着微妙的区别,因而两者一直并用,而“氣”字就属于这种情形。
较早传到日本的发音为“け”的“氣”字,明显受到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的思想观念与“气”哲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气”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将“气”作为最宏观和最微观的两种存在。
“气”作为最宏观的存在,就是最高的抽象实在,即“道”的表现,是阴阳和合的产物,即“元气”。它既是一种物质本体,又是一种精神本体,充塞和弥漫于整个天地宇宙;同时,“气”作为最微观的存在,是一种“精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与质料。这样的“气”观念,只有一个思维能力达到成熟阶段的民族才能创造出来。而“气”这样的抽象概念,传到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日本,不免有着很大的理解难度。学者们一般认为,日本民族传统上是不太擅长抽象思维的民族,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表现个人的情绪、情感、感受的词汇、表现具体物质性状的词汇高度发达,而几乎所有的抽象词汇都来自汉语。“气”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词汇,传到日本后填补了日本人固有词汇的一个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