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应该在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中提倡“比较语义学”方法(2)

最近一两年,我在申报与承担国家资助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试图在“点”的研究寻求突破,并谋求在方法论上有所更新。我所思考和探索的方法,是“比较语义学”。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有一门研究古汉语词义解释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叫做训诂学,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共同构成传统“小学”的三大内容。训诂学的宗旨是对古代文献的词义做出尽可能正确的解释,以帮助今人理解古字古词古文,因此训诂学也可以称作古汉语词义学,这与现代“语义学”有相当的类似。先秦时代的“名家”及“名学”,还有发展到汉代末期至魏晋时期的“名理之学”,都围绕名实(概念与实在)关系加以考辨,也与现代“语义学”相近。欧洲各国则有源远流长的“阐释学”,但阐释学主要是对文本意义的阐释,而不是对词语意义的解释。19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语义学”,则是当时的语言学繁荣发达的产物,它将阐释的重点转到词语及其含义上。1838年,德国学者莱西希较早主张把词义的研究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称这门学科为“语义学”。189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首先使用了“语义学”这个术语,并于1897年出版了《语义学探索》一书,从此,语义学逐渐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并逐渐影响到英美世界。此后,语义学逐渐方法论化,并向相关学科迁移,并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分支与流派。一是“语言学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部分,主要是运用词汇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词义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二是“历史语义学”,不是对普通词语,而是对特定名词概念(关键词)的语义生成及嬗变进行历史的诠释,也称“概念(或观念)史研究”;三是“哲学语义学”或称“语义哲学”,主张只有语言才是哲学分析、逻辑分析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对象,注重对语词和语句做所谓“话语分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