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枪击案”引发了大量有关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苏格兰中学和大学枪击案根本原因的报道和辩论。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枪击案的心理学家发现,凶手中存在一系列共同特征。大多数凶手都遭遇过某种形式的社会挫折,例如被欺辱、被排斥、恋爱失败等。这些凶手还表现出三种危险因素之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即对武器或炸弹感兴趣,抑郁、易冲动或虐待倾向等心理问题,死亡幻想或恶魔崇拜。其他对学校谋杀案凶手心理状态的研究表明,他们攻击的动机是对社会或机构实施报复。研究机构指出,拥有枪支是学校枪击案发生的前提,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枪支管理。但是,这一问题在美国引起了极大争论,因为拥有枪支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支持拥有枪支的势力非常强大,政治右派对任何强化武器管理的建议都表示强烈反对。
社会科学家都喜欢提醒公众,虽然人们担心学校安全,但是经验显示,对于孩子来说,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科伦拜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大多数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安保措施,尤其是安保装置的配置,包括视频摄像、预警措施以及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政策管理等。“科伦拜枪击案”暴露了学校环境存在社会等级问题,受人欢迎的男性运动健将和富有魅力的女性啦啦队长统治着底层学生,底层学生遭到了欺辱与漠视。现在,美国学校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反欺辱政策,并聘请了法律顾问与心理咨询师。警方处理危机的程序也得到了改进,在处理枪击案时拥有更大权力。着装规范也得到了加强,许多学校禁止学生将衬衣下摆放在腰带以外,或者穿松松垮垮的口袋装,因为犯罪嫌疑人可以利用这种装束隐藏武器。此外,学校还对倚强凌弱和暴力行为实施了零容忍政策。但是,也有人批评说,零容忍政策有矫枉过正嫌疑。据报道,一个8岁男孩因为携带指甲刀被学校开除,另外一个孩子在食堂拿着一块鸡肉指着老师发出“砰砰”的声音,也遭到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