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首批部队的3000人从纽约德拉姆堡出发,9月19日抵达海地时没有遭遇海地军队的任何抵抗。18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于次日抵达海地北部港口城市海地角,同样未遭遇抵抗。继首批部队先期抵达之后,代表25个国家的1.5万名士兵(不过,其中绝大多数为美军)随后进入海地。军事管制迅速在全国展开,几乎没有出现流血冲突。唯一的例外出现在9月24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与一小撮支持叛军的部队在海地角发生交火。交火过程中十名海地人被打死,一名陆战队员受伤。
在海地国民议会通过赦免法案之后(美国用专机运送12名流亡海外的支持阿里斯蒂德的议员重返海地,参加议会会议,并将反对阿里斯蒂德的九名议员拒之门外),最后一批海地叛军领导人拉乌尔·塞德拉斯(Raoul Cedras)将军和菲利普·比安贝(Philippe Biamby)将军分别于10月8日和10日宣布辞职,离开海地,流亡巴拿马。叛军第三号人物约瑟夫·弗朗索瓦(Joseph Francois)中校于10月4日流亡邻国多米尼加共和国。
10月15日,阿里斯蒂德乘坐美国政府专机重返海地。与之同行的有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和国会黑人(民权)核心小组的成员,正是他们促成了9月19日的美国干预行动。阿里斯蒂德重掌政权,经济制裁被取消。实现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曾经扑朔迷离,如今或许能在四分五裂的海地最终成功实现,人们对此也寄予厚望。美军在此之后分批撤回基地。双方商定以1995年3月某日作为美军完全撤出海地的最后期限。
破坏和平的威胁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不容忽视。朝鲜似乎下定决心要将整个朝鲜半岛统一在自己的旗帜之下。朝鲜在非军事区以北屯兵75万,国内政权现已归于金日成之子金正日之手。朝鲜为了向南方邻邦动武,每年不惜花费约合230亿美元的巨资(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4%)维持和武装军队。1993年3月,朝鲜成为第一个宣布退出《防止核扩散条约》的国家,此举进一步增加了这个国家的威胁(朝鲜人还坚决否认有关其研制核武器的传闻,同时却拒绝联合国监察员对其核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然而,1994年8月迈出的一步却使远东实现稳定有望成为可能。美、朝双方此次宣布了一份在日内瓦达成的协议,朝鲜允许国际社会检查其核设施。同年6月,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以两国非正式调解员的身份造访朝鲜,因朝核问题引起的长达十八个月的僵局实际上早在这时便被打破。《日内瓦协议》要求朝鲜停止从商用核反应堆中提炼钚(这种元素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建造所谓的清水反应堆取而代之。如果朝鲜允许国际检查,改用清水反应堆,并且承诺不退出《防止核扩散条约》,作为回报将获得联合国经济与技术援助以建立新的反应堆,并且得到保证免受核攻击以及政治外交上的完全承认。
1994年达成的此项协议虽然让人们看到了远东地区的一个重大潜在威胁有望得以消除的希望,但双方均承认具体细节的实施依旧面临着巨大阻碍。无论如何,该项协议似乎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至少就暂时而言,朝鲜拥有核武器能力对和平构成的威胁应该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