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同伴压力本身并不足以维持运动的进展,但是当友谊的强联系和同伴压力的弱联系相融合,它们就能创造出惊人的能量。这时候,大范围的社会变革就发生了。要知道强联系和弱联系会怎样推动一场运动,我们可以快进到罗莎·帕克斯被捕之后的9 年,此刻已经有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自愿冒险参加民权运动。
1964 年,全美范围内的大学生(包括不少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其他北部大学的白人学生)申请一个名为“密西西比夏日计划”的项目。这是一个为期10 周的计划,主要内容是在美国南部进行黑人选民登记。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为“自由夏季运动”,而很多申请人都意识到这个活动蕴含着风险。在计划开始实施前几个月,报纸和杂志里的文章充斥着会发生冲突的预言(而这些预言甚至准确得有点恐怖,就在计划实施后的一个星期,白人组成的治安维持队在密西西比的朗代尔杀害了三名志愿者)。这种死亡威胁让很多学生退出了计划,尽管他们都已经申请加入,但最后还是退出了。当初有1 000 多名申请者通过,而当6 月份要出发去南部的时候,有300 多人退出了。
20 世纪80 年代,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社会学家道格·麦克亚当,想找出这些人参加和退出自由夏季运动的原因。他从阅读720 名申请者的申请书开始着手。每一份申请书至少有5 页纸。申请者要说明他们的背景,他们想要去密西西比的原因,还有他们在选民登记方面的经验。他们被要求提供自己所参加组织的一些组织者的名单,以便他们被捕时能够联系这些人。这些申请书当中有论文和推荐信,有一些还有面试记录。
可以看出,申请加入这个计划并不是心血来潮。麦克亚当的最初假设是,与退出的学生相比,最终去了密西西比的学生很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造成了参与情况的差别。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将申请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是以“自我利益”为密西西比之行的动机(例如“考验自我”、“加入这场运动”,或者“了解南部的生活方式”等)的人。第二组是有“其他目标”的人,例如“改善黑人的生活”,“协助真正民主的全面实现”或者“证明社会变革能由非暴力力量实现”。
麦克亚当假设,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意识到这场自由之夏运动的危险后更可能选择退出,而有其他目标的人更有可能坚持参加运动。
但这个假设是错的。
数据显示,抱着“自私”和“无私”理由而去南部的参与者数量相当。动机的不同不能够解释“参与者与退出者之间的任何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