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搅拌机

上述所有答案都不会让你在谷歌的面试中得太高的分数。谷歌面试官(有从前的,也有现任的)告诉我,他们听到的最佳答案是:(8)跳出搅拌机。啊?问题本身为你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也就是“密度”一词。“被缩小到一枚硬币大小”,是一个不现实的困境。对面试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你大脑里99.99% 的神经元都没了。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必须判断该暂停怀疑哪些地方、该从哪个环节入手。面试官对面试者提及“密度”,本身就是一个线索。在这样一个问题里提到质量和密度,却没提到神经元,意味着成功的答案显然有必要利用简单的物理学。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希望你考虑到尺度变化效应(change-of-scale effects)。你可能还记得高中学到的知识:蚂蚁能举起体重50 倍的东西。这不是因为蚂蚁的肌肉比人体肌肉更好,而是因为蚂蚁体型小。一只蚂蚁或者任何物体的重量,跟高度的立方成正比。肌肉以及支撑肌肉的骨骼和骨架的力量取决于其截面积,而截面积又跟身高的平方成正比。如果你缩小到现在高度的1/10,你的肌肉力量只相当于现在的1/100……但你的重量,只不过是现在的1/1 00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小动物总能举起大于体重的东西,更能仰卧举起数倍于体重的家伙。

尺度变化的经典论述,可见霍尔丹(J. B. S. Haldane)1926 年的一篇文章:《最合适的大小》(On Being the Right Size),用谷歌就能搜索到它。霍尔丹利用几个基本原则,解释了生物世界的诸多奥妙。两极地区没有老鼠、蜥蜴或者其他小动物,而北极熊和海象却在那里茁壮成长。原因就在于,小动物有着相对于体积更大的表面积,很快就会冻死。就像昆虫飞起来轻松,但天使却绝不可能飞:一对翅膀必须靠着超多的能量才可能支撑起人类的躯体。

数十年的二流科幻电影都无视霍尔丹的推理。重力会把一只突变的巨型昆虫压成粉末。在像《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Honey, I Shrunk the Kids)或者《奇异收缩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这类烂电影里,英雄会占尽优势。相对而言,缩小了的人类超级强壮。《奇异收缩人》拍摄于1957 年,缩小了的人像拖动电线杆一样拿着一根针跟蜘蛛打架。事实上,他完全能够轻松地挥舞这根针。

现在,你明白奥妙在哪里了吗?如果真的缩小到硬币那么大,你会变得如同超人般强壮,直接跳出搅拌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