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3日,二十七岁的吉本分管一位五十三岁的女病人,该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后十五天,因血栓形成而发生了致命的肺栓塞。病人的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了极度缺氧。“切开肺动脉,取出血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就是挑衅死神。这一以德国外科医生特伦德伦堡(Trendelenburg)名字命名的手术,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纪录是140例病人中仅有9例存活,而在美国则干脆没有存活的报道,预后十分凶险。因此邱吉尔教授决定,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能冒险手术。邱吉尔教授叮嘱吉本在手术室里对此患者严加监护, 每十五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 并同时做好术前准备。从当天下午三点开始,吉本一直在患者床边严密看护,整整守候了一夜。翌晨八时, 患者突发神志昏迷伴呼吸心跳停止。手术立刻开始,邱吉尔教授以令人惊叹的高速度:六分半钟速度,从患者的肺动脉内取出众多血块并缝合血管完成了手术。但遗憾的是,纵有良医的妙手施救,这位患者却始终未能苏醒。
吉本后来回忆道:“……患者为求生而挣扎的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但我无能为力。当我注意到她的血管逐步膨胀,血液颜色也愈来愈黑时,很自然地想到,这时若能将这些血液用任何方法持续抽出,去除二氧化碳,加入氧气,再注回血管内,同时可以使医生在阻断回心血流的情况下,安全地切开肺静脉取出血栓,就可能挽救她的生命……我们应该绕过血栓,在病人体外做一部分心和肺的工作。”
每一个医生在其执业生涯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病患的死亡,最初几例病人的离世往往会令该医生终身难忘。这首先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对他的从业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人会因受不了这种刺激而脱下白服离开这个行业,有的人则在反复的刺激中渐渐因习惯耐受而麻木。
当时,病人死于特伦德伦堡手术,通常可能不会被外科医生认为是意外。显然,吉本还没到麻木的时候,该病人的死对他的刺激是如此强烈,马萨诸塞州的不眠之夜,对吉本的前途甚至整个心脏外科的发展前景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吉本把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体外循环事业。
1934年,吉本成了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住院医师,获得了研制人工心肺机的准许。但当时邱吉尔教授认为这位前程似锦的弟子已经走火入魔了,批准这一请求的同时也深感惋惜。这个开局即不被人看好的研究,未来发展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了。就整个心脏外科发展史而言,吉本在其中的成就无疑是里程碑式的。然而就他个人来说,这段漫长的日子由于太多失败和冷遇,显然又是充满悲壮甚至有些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