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乐团的其他成员来说,鼓手以及他们所谓的“愚蠢”总是笑料的源泉。比如,要怎么知道舞台是平的?只要看鼓手是不是嘴巴两边都在流口水就行了。苏格兰流行乐队“喧哗乐团”(Hue & Cry)半退休的主唱帕特·凯恩(Pat Kane)也没把他的鼓手当回事。当这位鼓手自称有“新教的工作道德”时,凯恩反而自问,能够代表我们现代世界的是不是一种相反的道德观。也就是说,许多人类行为是否能通过游戏的角度来理解?凯恩所写的《玩的道德》(The Play Ethic)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人性的一本很好的读物。
玩是一种互动,游戏中有许多人参与,这就让我们脱离了个人层面的研究,不再只是关注一个人为什么选择薯片,或者《花花公子》中间页有什么样的美女。就像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所说的那样,人的大部分行为是为了回应其他人的行为,而其他人的行为又是为了回应另外一些其他人的行为。博弈论(game theory),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是理解这种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博弈论能够重现现代人类生活中的重复互动。我们通过博弈论不仅能够了解社会变化的模式,更能够了解变化的过程。
博弈论的模型最开始只是一个一对一的简单游戏,之后才逐渐变成了复杂的多人游戏。经典的“囚徒困境”是最简单的游戏之一。问题是这样的:为什么即使合作对两个人都有利,他们仍然拒绝合作?游戏的情节是:警察抓住了两个嫌疑犯,但掌握的证据不足以给两人定罪,所以警察试图各个击破,诱使嫌疑犯招供。如果一个人出卖另一个人,出卖者可以被释放,而他的同伙则会被处以五年徒刑;如果两个人都守口如瓶,不出卖对方,那么他们每人都要坐六个月牢;如果两个人彼此出卖的话,他们都将获得六个月到五年的监禁。这两名嫌疑犯究竟应该怎样做呢?最“符合个人利益”——但有点儿“疑神疑鬼”倾向——的结果是两人彼此出卖,因此两人都成了输家。
政治学专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在1984年举办的一场计算机游戏锦标赛,为博弈论带来了一次有趣的发展。这次锦标赛邀请许多研究人员提交他们针对囚徒困境的策略。锦标赛组织参赛者参加好几轮一对一的囚徒困境游戏,称其为“重复囚徒困境游戏”。这次比赛的目的,是找出在重复进行的一对一游戏中,哪种策略是最好的。结果,与单一一次游戏不一样的是,在多次重复游戏中,完全理性的参与者并没有全部招供,最好的策略是阿纳托尔·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提交的“以牙还牙”策略(tit-for-tat strategy)。这个策略其实就是简单的模仿:对方合作我就合作,对方招供我也招供。
这个策略看起来不太现实。如果两人都使用“以牙还牙”策略的话,只要游戏开始时他们刚巧进行了合作,两人就能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某人“意外”招供,打破了这个合作的最佳平衡,那么两人就会轮流重复“合作—招供”的模式(一人合作一人招供,然后在下一轮中反过来,以此循环往复)。如果再有一次意外招供发生的话,那么“以牙还牙”策略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