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惩罚的真相(2)

高二上学期,儿子由于第三次参与打群架,我被通知到了学校政教处。和前两次群殴事件相比,这次后果更为严重。由于导致外校同学受伤,为首的两位同学被开除,学校也曾考虑开除语凡,由于我多方协调,并答应配合学校教育好儿子,学校才同意让儿子留校察看。学校的事情暂时解决了,儿子的事情并未解决啊!谁能保证儿子不再犯此类错误?如若再犯,学校绝不会再宽恕儿子。怎样才能让儿子刻骨铭心地接受教训?怎样才能完全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想,我肯定会狠狠地揍儿子一顿,让他好好“长长记性”。但是我反思屡次的教育和惩罚,起作用了吗?儿子为什么屡教不改,三番五次地因同学的事参与打群架呢?儿子曾因打架两次被请到政教处,为什么还不接受教训呢?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说,我的家教方法是错误的,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失败的。事实上,我对孩子的严厉批评、训斥和惩罚,让孩子痛失了反思错误的过程和厘清是非的机会,也让孩子抵消了原本的那一丝愧疚和不安,心安理得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思想认识提高了,智慧也跟着来了。我推心置腹地和儿子谈了话。我对儿子说:“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你心里一定非常熬煎。出这么大一件事,惊动了学校领导,折腾了这么几天,搁谁身上也受不了。爸爸郑重向你表态:接连出现这样的事,主要责任在爸爸。一是爸爸以前对待你的方式基本是简单粗暴,这样做无形中影响了你的思维模式;二是爸爸对前面发生的事处理欠妥当,只知道对你讽刺、挖苦和惩戒,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利害关系帮你分析透彻,以致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性层面。”我的话完全出乎儿子意料,按照以往的惯例,儿子准备接受更大的惩罚。而这次我的态度让儿子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对立情绪也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接着说:“老爸知道你也不愿掺和这种事情,同学叫你,你碍于面子,不好推辞。你把同学情谊看得重,所以被动地参与了进去。”儿子说:“其实我真不乐意去,几个哥们儿都去了,我不愿让同学小瞧我!”我说:“你讲义气、重情谊、乐于帮助同学,说明你人缘好、有正义感。你帮助同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帮助的手段不太恰当。你们的本意是为同学好,却没想到给同学帮了倒忙,搞得同学处于被动地位——既得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又受到了学校处分。假设你们不参与这件事,同学可能会选择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用武力。用极端手段能搞定的事情,和风细雨也都能搞定。前者会给当事者埋下诸多隐患,后者却能给人带来和谐和福分。古人有一句话:‘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意思是说,用来打水的瓦罐每天在井里井外上上下下摇晃,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碰破在井上井下;领兵挂帅的将军天天驰骋在刀兵相见的沙场,自然也免不了血溅战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打人家,自己也难免受伤害。初中阶段你用拳头打同学,造成你右手手掌骨骨折,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儿子啊!真正能让别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不是他的拳头。”

儿子说:“是这个道理。当时听说同学受欺负了,我就迫不及待去给哥们儿伸张正义,根本没想那么多。要能看远点,知道后果这么严重,我说什么也不会去了!”我说:“儿子,你说得太好了!以后遇事多动脑筋,往远处看看,就不会做傻事了。人生如棋,能多看几步,才能取胜。”儿子说:“不成熟的人都是考虑不周到、缺乏远见。再碰到这种事情,我不会往前冲了。我算明白了,出了事谁也负不了责任,讲义气的结果是没有义气。”我拉住儿子的手激动地说:“你能说出这样有头脑的话,老爸高兴啊!我敢断言,这件事一定能成为你人生的宝贵经验,化做你成长的强大动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