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惩罚的真相(1)

第二章

走出家教的误区

一、惩罚的真相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是修正孩子错误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长几乎每一步都伴随着轻重不一的惩罚。我也没有走出大多数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对孩子动辄就惩罚,却收到了和愿望背离的结果。

儿子上高一之前,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板一眼,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犯错我常常是有错必纠,甚至小题大做、训诫惩罚——

孩子写错了字,一个字罚写一页作业;孩子学习退步了,要写出检查,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还要保证下次进步多少名;发现孩子进一次网吧,减少五元零花钱;和同学打架了,劈头盖脸训斥一通,甚至罚儿子面壁思过、跪地板。

惩罚的本意是帮助孩子纠错,让孩子接受教训。结果是孩子违犯纪律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上网频率越来越高,打架斗殴不断升级。

屡屡受挫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经过反省,我认识到,惩罚只能让孩子认为: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罚也罚了,还能怎么样?惩罚让孩子有了解脱的感觉。进一步讲,惩罚只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惩罚等于公然邀请孩子来反抗家长。

我进一步认识到,孩子误解我、不接受我、和我对抗,是因为我不了解孩子,缺乏必要的智慧,没有高超的说话艺术,不足以感化孩子。并不是孩子难教化,而是自己德行浅薄、水平欠缺。

贾语凡在高二上学期发生的打群架事件,完全印证了这个观点。原本梗着脖子等待惩罚的儿子,却因为我的理解和尊重受到了感化。因为处理得当,一次错误反而成了改变孩子的重大转机。

读书导航